第A04版: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全球2200种中外版《共产党宣言》上海首展

记者 刘昕璐

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的身影再一次于实体空间维系的记忆中重现。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国福路51号”是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地址。因为,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望老在复旦的生活行迹与工作点滴。这幢掩映在绿意中的洋房经过修缮,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进入试运营期,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

推开国福路西侧的一扇黑漆大门,一幢正面望去呈“凸”字形的独立小楼映入眼帘。温馨祥和的姜黄底色,分布有致的墨绿窗框……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在绿树环绕中面目一新。国福路51号的这栋小楼的二、三层曾是陈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旧居于2014年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

展馆分为两大主题陈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千秋巨笔  一代宗师”介绍《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陈望道的光辉人生。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的渊源,他引以《共产党宣言》翻译依据的日译全文,他留下关于翻译的自述文字,他于1920年出版的首版中译本……穿越近40年时光,在这方刻着历史印记的天地,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恒在,先辈的故事弥新。

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共产党宣言》,曾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而它也在展厅中不断播放。

另外,5月5日至5月14日,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共产党宣言》上海首展”(复旦大学博物馆二楼展厅)与复旦大学“宣言中译,信仰之源”(陈望道旧居,国福路51号)展共同联展,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呈现《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