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校园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践赋予高中生打造未来的能力

2017年“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圆满闭幕

记者 郭漪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10月28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主办的2017年“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决赛及颁奖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以青春的名义向十九大献礼。

记者 郭漪

活动回顾:

三大类149个项目,来到决赛现场

“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课外活动竞赛旨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市级实践活动项目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引导激励广大高中阶段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实践项目大赛是“未来杯”四大竞赛项目之一,项目内容聚焦城市运行、河道治理、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今年5月以来,全市共有一千余名学生带来的近300个社会实践项目参与角逐,通过校级、区级层层选拔,共有志愿公益类、社会调查类、寻访体验类等三个大类共计149个项目来到决赛的现场。

现场采风:

两轮答辩,精心准备从容应对

早上7:30左右,参赛的高中生们迎着初升的阳光,早早来到了上师大东部校区,在朴素的展位刻上自己的创意与风采,在之后的展位答辩环节,评委老师们在展位上对参赛选手进行提问打分,前一刻同学们还微笑中带着一丝紧张,后一刻立马调动实践中的经验和头脑中的智慧,从容应答。看得出,现场不少高中生在社会实践方面“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展位答辩,三类项目的评委老师们仔细斟酌,决定出26组参赛队伍进入下一轮的教室答辩。同学们介绍着各自的项目,评委老师们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选手们沉着冷静,教室答辩进行顺利。

最终,经过由主办单位、相关委办、媒体代表等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的紧张评议,决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120个。

》》优秀案例

街区微更新,让城市更有温度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上海打造人文之城的未来愿景。这也是延安中学高二的庄令晔和马佳雯同学参与“放学路上的美好记忆——学校周边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建议”项目的初心,这个项目获得了社会调查类一等奖。两位女生告诉记者,该项目还被评为“2017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项目的优胜奖。

任务伊始,庄令晔和马佳雯想要利用高中生的优势,进行调研,运用自身经验和知识,用实际行动协助改善延安中学周围,金钟路、平塘路街角广场建设,使其成为一个“留得下脚步,留得住记忆”的特色文化广场。比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初中生的喜好,也更加容易和在校的初中生交流,令他们客观地填写问卷。” 

整个项目完成,留给女孩子们的却远远超过了获奖的喜悦。庄令晔觉得,光制作和修改问卷,都是一种锻炼。“做调研所需的思维缜密,完全不亚于做数学难题。”女孩子还鼓起勇气,深挖人脉,厚着脸皮上门请求帮助,促使她们跨出这一步的,是因为这是“调研者无法逃避的责任”。

马佳雯则开始深思:“社会实践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经过一系列追问,她总结道,“在属于我们的社会实践中,能够站在全新的立场上,以服务和被服务者的双重身份,重新审视放学路中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不再被动地接受城市的建设。”她欣喜地发现,实践赋予了她们动手打造未来的能力。

考察老牌国货,获得全新思考

百雀羚、回力、永久……这些曾经代表上海轻工业辉煌历史的名字,居然在“00后”中学生中也是耳熟能详,为了振兴老牌国货,华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的孩子们做了“对于老牌国货轻工产品的民众调查和分析建议——以‘海鸥’为例”的调查,并获得了社会调查类二等奖。

项目组两位组长唐雪梅和蒋吉衣告诉记者,调查主要是通过在QQ和微信平台上发放问卷,和对上海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馆长的采访来展开的。令她们感动的是,问卷回收情况非常好,同龄人对于国货的熟悉和热爱给予她们充分的信心(50%受访人群在15岁到35岁之间),尤其是对于最后填空题的认真回答,是对她们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最初看起来不尽如人意的国货市场,依然拥有不少人的支持和期盼。”这个意外发现,让女孩子们希望通过她们的考察,能够让更多人关心国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是好的。

只要去做了,收获总是叠加的。女生们还开始关注起课题其他方面的各种信息,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份调查,“对于其他拥有很高社会关注度的问题也有了敏锐度和自己的深入思考。”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