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学科辅导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住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精要

高考语文解题技法与训练(四)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与“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是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但一旦掌握了有效、实用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

(一)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

1.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是常考的题型之一。因为,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把握好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分析材料与中心论点是不是紧密统一的关系,再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2.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逻辑思维必然是谨严的。反之,一篇文章若是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就必然会导致文章思路混乱,没有章法;材料与主题脱节,结构松散,缺乏合理的照应。纵观近年来的阅读选文,都具有思维层次清晰,结构匀称合理,材料与中心紧密结合的特点。

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材料必须紧扣主题。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材料堆砌,不能达意;材料相抵,自相矛盾;远离中心,偏离题旨”的问题。

找出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阶段。只要抓住了这一结构形式,文章就会有始有终,结构严谨。

在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性时,应抓住“事”与“理”的逻辑联系。因为,论述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论点是“帅”,论据是“兵”,论据、论证必须全方位为论点服务。否则,就可能导致论点、论据两层皮。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论证无力。

还要关注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篇优秀的文章,其语言首先应做到逻辑严谨。一个事物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是按时间顺序说还是按空间顺序说,都应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决不会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没有主次,没有顺序。此外,一些因果、假设、递进、承接等句式也要格外关注。

至于文章的照应,也是逻辑性的重要体现。如,题文照应,即指标题与正文的照应。行文与标题的照应,能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首尾照应,指作品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的方法。首尾呼应,瞻前顾后,使文章前后贯通,圆满而深刻。一篇文章在记叙议论结束后,结尾时回过头来与开头照应一下,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  

(二)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要紧抓一点,这一点就是联系现实,指出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再“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说让你凭空创造出一个观点,而是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指定问题发表看法。记住,你所需要的答案都应该是从文章里面找到的。

“评价”和“鉴赏”一样,具有一定的难度。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关涉到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本质是对文章主要意思的把握,进而做出鉴赏性评价。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阅读评价过程的两分法。通常,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彻底分开。《考纲》之所以分开表述,或者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客观上存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不完全等同的情形,二是主观上要求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有相对独立的两分法。这种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者就会自动浮出水面,鉴赏评价的工作就较为轻松了。

如何评价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意义与价值呢?这里提供一些方法:1.坚持评价的文本性。文本是客观评价的基础,回归文本以准确把握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客观、公正评价的第一步。这一步差之毫厘,便离题万里。往往依了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而缺失了对作品分析、评价的客观、公正性。2.做到评价的全面性。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全面,就是避免以偏概全的鉴赏现象发生。较为深入地阅读以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客观的立场、准确的观点去作评价。3.讲究评价的依据性。对文学作品分析评价,除开回归文本以为依据之外,还应有诸多的考量。如: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写作的时代和社会、文学的流派和风格等。评价还要从历史与现时的交汇上寻找作品思想的着力点。4.实现评价的准确性。要使评价准确,做好的办法莫过于评价的具体。评价总是源自对文本的具体解读,即使有主观的参与,也不凭空臆想,这样的评价不会是含糊笼统的,而是具体、充分和有深度的。要做到评价的准确性,必须在备考的博闻强志的基础上,刻意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作家具体认识、具体文章具体评价、具体题目具体解答的工作。5.注意评价的整合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个思维调动的过程。思维的调动,最初可能是支离的、破碎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对思维加以整合,要善在支离破碎的思考点之间建立联系,使评价完整。

此外,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内容、观点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一般说来,能通过前两条途径作解答的试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要用第三条途径来解答的试题,则一定比较难。

》》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

2.要准确理解语句

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如2008年上海秋季卷的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解析:本题的解答,就要关注到原文“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等内容来回答,否则,答案就会不准确、不全面。

再如江苏2014年第7题: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受。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根据原文信息,首先肯定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提出急功近利使人们失去探寻更高层次科学美的机会,而机械的题海战术,同样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它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