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是指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规范的且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均衡发展,优化的课堂教学更可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积极的心态,因而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与教师互动,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也让学生的发展变得更为高效和长效。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课外延伸性,何处值得细品,何处需要深挖,何处应该拓展,都是值得仔细推敲的。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方法有许多种,我就其中的一点——精心备课,优化教师的“讲”,结合自己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区公开课的经历,分享一些体会。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加*号的泛读课文。选自作家冯骥才历经十年才最后撰写成的一本域外随笔集《维也纳情感》。从文章的体裁来看应该可以算是一篇游记类散文,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是隽永而深沉的。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文章无论从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形式,还是从情感的深刻复杂上,都是有一定距离感,都是较难理解和把握的。而它又是一篇泛读课文,受到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对于这样的“特殊”课文,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所得,精心备课,优化教师的“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研读教材,优化“讲”的质量 备好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读”:读通、读熟、读透。这样才能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有较为正确较为深入的解读。备课的第一阶段,我基本上保证每天读文三四遍,边读边随手圈点批注,记录自己读文的感受。除了读文本之外,我还借来了《维也纳情感》一书,细细翻阅,将这篇文章放入更广博的背景中去理解体会。一周下来,我对课文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此时,我也不禁赞叹冯骥才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每一字、每一句,包括全文的谋篇布局都有值得品味之处。 2.研究学生,优化“讲”的内容 教师深入的阅读体悟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将教师的阅读感受全部抛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有悖于“优化”的。因此研究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才能避免一厢情愿的“瞎”“聋”教学,避免满堂灌,避免教学的无效性,进而优化课堂“讲”的内容。 所以,备课的第二阶段,我利用早读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写下阅读的感思与困惑,字数不限。然后,我将学生自读后的感思与困惑,分类归纳,进一步深入分析。以下摘录的是一些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和感想,我称之为自读热点问题。 【自读热点问题】 ①为什么维也纳人不愿意开车内空调,文章里不是提到维也纳夏天在树荫以外的地方气温是很高的吗? ②孔雀的叫声明明很难听,为什么人们不去驱赶闯入的孔雀,乐队反而更起劲地演奏呢? ③我可以理解森林是维也纳人的福气,但是为什么说是他们的骄傲呢? ④我觉得我们缺少的就是像维也纳森林法这样严格的法律制度,应该尽早确立严格的条文,惩罚要很严厉。 ⑤孔雀怎么在公园里到处跑?它不怕人吗? ⑥为什么维也纳人对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有那么多种说法? 这些问题和感思看似五花八门,但仔细分析起来,其根本是对两个问题的不理解:一是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二是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既关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关系到文章的主旨。 这样,让我了解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起点在哪里,他们究竟不明白什么,想学什么,进而使我更明确地认识到课堂到底要教什么,从而最终确定优化课堂所“讲”内容。 3.综合分析,优化“讲”的成效 还是以上面部分学生提出的自读热点问题为例。在弄清学生困惑的根本是没有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和写作意图之后,我又进一步追问自己:课堂在解决这篇课文的热点问题之后,是否能告诉学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散文的能力呢?例如,读“形散”的散文,如何把握文章的主题内容?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何抓住散文的“神”? 带着一个问题我又再次回到读文本的环节。我总结出一些阅读的小贴士:1.开宗明义——注意文章开头的句子,把握主要内容;2.形散神聚——体会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3.卒章显志——关注结尾的句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这些阅读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也能让学生初步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实现课堂“讲”的长远成效。 总而言之,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一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更要研究学生。教学只有真正做到因文而异、因学生(班级)而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才能真正实现长效优化。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以及维也纳森林与人的关系。 2.知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基本方法。 3.理解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读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及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利、相依相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懂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单元主题回顾 2.介绍维也纳 3.冯骥才的域外随笔集《维也纳情感》 二、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2.散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圈画的词、句、段,结合内容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深入探讨:梳理内容 把握行文思路 理解写作意图 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方法指导】抓住核心词,归纳梳理主要内容。 问题2:能否找到能够统领全文内容的句子? 【方法指导】关注细读文章首句——开宗明义。 问题3:串联起全文内容的线索是什么? 【方法指导】散文阅读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问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方法指导】关注文末议论抒情句——卒章显志。 思考行文详略的安排,进一步深入理解。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 2.整理在这堂课中所收获的一些散文阅读方法。 3.拓展探讨:个人或家庭的环保小方案(请与父母共同设计并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