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高中周刊

下一版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17“中国好作业”收官

人文情怀,实践精神受追捧

记者 刘昕璐

历时两个多月的2017“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最终评出金奖学员10名,银奖学员10名,铜奖学员100名。今年报名学生总数为23535人次,学生参与率为100%。其中,优秀作业太多一度令导师左右为难。

记者 刘昕璐

优秀作业太多 导师左右为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教授布置的题目是《调查小区附近的养老院建设》,这道题的用意是呼吁广大中小学生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去关注身边的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他欣慰的是,不少同学都因这道题而第一次走进了家附近的养老院,最终提交上来的作业也非常精彩,导致他在评选时颇显为难。

高级通信业务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文巍遇到了与夏建国导师同样的难题。这位曾先后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球首届十大世博城市之星等多项荣誉的导师布置的题目是《设计智慧城市的相关应用》,提交上来的作业选题涉及面之广、想象力之丰富令吴文巍赞不绝口,“从交通、新能源、建筑、智慧家居到垃圾分类、助老、城市新空间等等,孩子们提交的作业太棒了,让我难以割舍,他们具有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好奇心,海上城市、太空新家园等新奇的想法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想象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同学为了设计一个最佳的交通方案,多次到路边实地做实验记录,这种精神非常宝贵。”

小诗引发导师乡愁  人文情怀受热捧

人文行走向来是“中国好作业”的重头戏。作为“中国好作业”的五朝元老,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樊阳今年带来的题目是《行走陶行知先生之路》。今年夏天,复旦附中高一学生余嘉荣跟随樊阳老师循着陶行知先生一个世纪前走过的路,寻着近现代教育的根。过程中,一场行走中的讨论令他记忆犹新。“老师问我们为什么陶行知先生开创的传统没有很好地延续?大家不断地争论着,虽然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余嘉荣笑着回忆起来,烈日当空,但大家都在认真思索着。他在提交的作业中这般写道,“夫育人之路之漫长艰难,非一人之功所能服。若众师生皆进,承中华文化之妙,则途中之险可平矣!”最终,这篇有思考、有内涵的作业被评为金奖。

“乡愁,是奶奶驼弯的脊背,在灶头间烙饼。乡愁,是爷爷背着镰刀,在田里割麦的背影。乡愁,是爸爸爬上桑葚树,满嘴的黑紫。乡愁,是妈妈烧的饭菜的味道。”今年夏天,这首只有短短四行的小诗征服了一位“大咖级”的导师,诗歌的作者是嘉定区迎园中学八年级的俞思佳同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和“刀下留城救平遥”传奇故事的主角,阮仪三导师布置的是一道人文题——《和家人聊一聊乡愁》,虽然提交上来的近千份作业中不乏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但他仍然更青睐这首小诗所营造出的那份点到即止的意境。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