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科辅导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走近鲁迅”单元解读

虹口实验学校 顾薇

读不完的鲁迅

反复翻读本单元所选择的鲁迅作品,理出了这样两条线:离乡—回乡—离乡,自责—自罪—自毁。

鲁迅这一代知识分子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处境。旧体制、旧秩序、旧传统、旧道德都无法提供给鲁迅革新中国、唤醒民智的合法性。不能回避是记忆中的故乡情愫(少年闰土),不堪回首是物是人非(中年闰土、杨二嫂)给人以悲怆的绝望。亲手为旧体制掘墓,手露白骨,抬眼四周人奴心未变,是何等的悲切!《故乡》中两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何其深重地冲撞了鲁迅的内心,由此他深知,自己绝无可能(本也绝无打算)置身事外(“你放了道台了……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人抬的大轿……什么都瞒不过我!”《故乡》)

《故乡》中的闰土要与《风筝》里的弟弟对读,《故乡》里的杨二嫂要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比读。而要理解《风筝》里的主题,就绕不开《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风筝》里的这对兄弟,更像是父子。

《孔乙己》是为旧知识人送葬之作,那么要理解孔乙己就不能不读《在酒楼上》与《孤独者》。

读不完的,与其说是鲁迅小说,不如说是鲁迅的思想。

说不完的鲁迅

说得太少,担心学生无法理解人物;说得太多,又恐学生不会领情。上这个单元之前我很忐忑,想知道鲁迅离学生到底有多远。

我用一份阅读材料投石问路,材料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我发现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人乳喂猪”这一处,说的是秀才应考之前,家人对他极致的关心,这点不知怎么触动了很多学生的心筋。鲁迅常被人挑出来指摘的刻薄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学生却喜欢。但是,光让学生了解到鲁迅的刻薄,鲁迅以笔为刀批判现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了解到鲁迅所处的时代面貌,思想氛围,然后来判断这句话说得过不过。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人,他的伟岸不但在于他有敏锐的眼光、尖刻的言语,而在于他对于笔下的人物有复杂的感情,我们常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里面是没有“恨”的,更没有毒怨。有很多人不理解鲁迅,不喜欢鲁迅的文字,恐怕是没有看到鲁迅在无情揭发着他人恶行的同时,更严苛地审阅着自身的一言一行,这就有了《风筝》。《风筝》中的故事多半是假的了,这点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已经做出了回应,那么鲁迅感到自责,甚至自罪的是什么呢?是思想,他的思想。也就是说,他在小说中不放过的是他人的恶行,在散文里没有原谅的是自己的思想——虐杀。所以鲁迅说“我一个也不原谅”。恐怕这一个里包含着除了他具体的敌人之外,更多抽象的存在。

初中学生读鲁迅,不但要读到他作品中风格独树的语言、复杂多面的人物,更要读到的是他每一篇作品背后的那个“我”,那个满怀忧虑,寄情新人的“我”。

如今人乳喂猪的家长有,虐杀儿童天性的教师有,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引着学生,走近鲁迅。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