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开卷有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讲述平淡中暗藏人性的温度

《敦刻尔克》

作者:[英]约书亚·莱文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内容简介:

1940年5月,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

本书作者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观看敦刻尔克的新视野。

精彩文摘

前言

似乎逃不掉了。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四十多万盟军被逼退到法国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佛兰德斯(Flanders)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队只在十英里之外,两军之间几乎毫无屏障。

然而,被围困的部队终究获救了。到了仅仅十一天之后的六月四日,超过三十三万八千名士兵在伟大的拯救行动中,安全撤回了英国。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纽约时报》宣告,“‘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这句话或许稍嫌夸张,但是这个词汇、这起事件,确实已活在人们心中。对英国人而言,敦刻尔克象征愿意为群体利益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操;在美国人眼中,它已经跟电影《忠勇之家》、小型船只、小说《雪雁》以及海上逃亡画上等号;对法国人而言,它意味着痛苦的挫败;而对德国人来说,则代表一去不返的良机。

以上种种形象各自存在某部分真实性,但都未能直指事件核心。人们习惯以一连串的日子来看待敦刻尔克;事实上,应该把它视为一连串的危机。一场危机刚刚化解,就迎来另一场危机;同样的模式反复发生。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同仇敌忾,拒绝被接踵而来的无情打击摧毁信心。

由此看来,敦刻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