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院校展示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上海市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地方高校。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国内高校第19位。2015年QS全球最年轻百强高校排行榜仅有的上榜中国国内高校。

学科齐全、优势显著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设有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本科招生专业75个。

2016年11月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了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集》(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我校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生物与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八个学科进入ESI前1%。与上期(7月)数据相比,各学科相对排名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9%,材料科学进入前22%。

师资雄厚、名家云集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900人,其中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7人,教授640人, 副教授1062人,博士生导师434人,这些优秀教师均在教育第一线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

积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模式建设

1.“三制”培养

上海大学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选课制。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课程、学期,除本专业课程外,还可以依据兴趣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

短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划分为三个理论教学学期(秋、冬、春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夏季学期)。缩短理论学期教学周期,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培养节奏。

2.通识教育

2011年,上海大学全面启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迄今已建构了贯穿本科四年的通识课程体系。开设由教授领衔的新生研讨课255门,通识课233门,初步形成了23门由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的核心通识课、10余门重点通识课和200多门通识课分类开设的多元共享模式。

3.国际化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积极搭建学生海外学习和中国文化传播平台,目前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5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走出去、引进来”交相辉映的双向国际化。

“走出去”包括为学生提供校际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包括毕业设计)项目、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双学位项目、暑期项目等,其中部分项目的优秀学生可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上海市教委“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的专项资助。2016年度学生海外交流总计:1893人次。

“引进来”包括通过“国际化小学期”等平台引进海外一流高校的教授参与我校人才培养。自2012年夏季以来,我校已连续四年成功组织“国际化小学期”,共邀请258名海外知名教师来我校进行全英文授课,5961余名上大学子直接加入了国际化课程学习。

就业率稳居前列 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上海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学校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高校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 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2016 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海大学在QS综合排名体系的“雇主声誉”(QS基于全球雇主的调查回复,体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指标)维度,获得32.4分,全球排第374名,国内排第12名。

2016年本科生就业率99.13%,稳居上海市高校前列。

2016年签约世界500强企业的毕业生人数为1118人,占毕业签约总人数的22.64%,考取硕士、博士等升学人数占毕业签约总人数的33.8%。

2017年招生政策

上海大学在普通类本科批次设置3个专业组。

专业组1:选考科目为“物理或化学”,专业组1里的专业“强强结合”,集合了考生青睐的、就业质量高的、具有学校重点学科背景的优势专业。包含:理科试验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金融学、会计学。

组内专业详情请扫码查阅。

专业组2:选考科目为“物理或化学”,包含:工商管理(代表“经济管理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代表“理学工学类”)、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班)、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机械工程(中法合作)、生物工程(中法合作)、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法合作)、信息工程(中法合作)、金融学(中澳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澳合作)。

专业组3:选考科目为“不限”,包含:汉语言文学(代表“人文社科类”)、社会学、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澳合作)、工商管理(中澳合作)。

特别说明:专业组2中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代表“理学工学类”)、工商管理(代表“经济管理类”),专业组3中的汉语言文学(代表“人文社科类”),采用大类招生方式,学生入校第一学年无专业身份,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填报大类可避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减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不了解大学专业而产生的纠结,学生可以在入校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等环节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同时这两个大类内也设有学校的优势专业,学生进校后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一结束时的专业分流中按一定规则进入喜欢的专业。

咨询电话:021-66134148(工作日:8:30-16:30)

本科招生网:http://bkzsw.shu.edu.cn/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