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当时的年轻人已是82岁的老人。那一次,他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近一个世纪的数学人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2017年5月7日,这位数学大师病逝于北京。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数学大师的精彩故事。 “做有意思的事” “我就喜欢自由自在,做些有意思的事情。”他说。在吴老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他“最得意”的工作。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说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吴老精神十足,“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对于做研究,吴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事实上,从1946年由陈省身先生引荐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就一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工作—— 在被称为“现代数学女王”的拓扑学研究中,初出茅庐的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突破——对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他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令国际数学界为之瞩目,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数学是“笨”人学的 尽管已经不亲自带学生,但吴老一直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看不惯现在少数年轻人“跟着外国人跑”的做法,他说:“如果光是发表个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 他始终强调年轻人要有独立的思想、看法,敢于超越现有的权威,绝不能人云亦云。 说起自己成功的经验,吴老首先想到的是:“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 “数学是笨人学的,我是很笨的,脑筋‘不灵’。”他说。 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他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他抛开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那时,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吴老的上机操作时间都是整个研究所的第一名。 正是这种日积月累、刻苦努力的“笨功夫”,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这个完全由中国人开创的全新领域,吸引了各国数学家前来学习。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很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语录】 “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