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节近日启幕。全区200多名小创客代表集聚新农学校,或进行无人机展示交流,或现场进行科技小制作,或徜徉于“农趣”探究基地、科普体验馆。现场参与的学生都说“玩嗨了”! 据了解,本次科技节活动将历时8个月,安排了“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等11项科学普及传播活动、“社区创新屋DIY”等7项科技体验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26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校科普教育活力,普及学生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活动举办的初衷。 记者 朱筱丽 受益匪浅 同学们在“玩”中学 一粒种子经过太空旅行,跟普通的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又有哪些区别?在上海市新农学校占地约2亩的“农趣”探究基地内,同学们可以挽起袖子,和老师们一起将一粒种子或一株菜苗亲手种下去,然后观察、记录、比较、探究它的成长过程。整个农趣基地,简直就像一个缩微版的现代都市农业园。 新农中学的同学们都认为,他们都是领了“科技红包”的幸运儿。第十一届全国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获得了创意机器人亚军、获得第十二届明日希望之星称号的枫泾中学张晨阳同学也直言自己是科技活动的受益者。 “参加科技活动后,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我考虑问题会更多元;学习编程语言时令我更容易理解英语的语法……”科技活动、科技赛事让更多学生得到了历练。 实际上,科技教育目前在金山区已经遍地开花,而其效果也在慢慢显现出来。 助力赋能 老师们愿意做灯塔 “在玩乐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创新和实践的快乐,这正是提高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新农学校顾燕校长表示,除了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型青少年科技节外,学校会策划校园科技节、学生社团、主题活动等多元活动让孩子们玩中学。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学校及老师们的“谋篇布局”。 “除了每年5月学校将举办为期2至3周的校园科技节外,在平时学生可参加投石车、未来桥梁、吊臂拱桥、纸结构、机械机器人、新能源模型、农文化探秘、变废为宝、种植探究等20多个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围绕科技创新特色,学校还梳理了航天科普、创新实验、科技农业三个项目。每学期分年级分科目每周安排1-2课时科技类活动课,每月分年级组织学生集中进行体验课程自助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有科学梦想,学校和老师都动足了脑筋。 就在近日,金山区首个STEM新农学校云教室向孩子们敞开了怀抱。在云教室里,学生们通过上海STEM云中心服务端,体验了“纸电路”(即在纸上制作电路)课程,远程教学互动,鼓励学生们敢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感受别样的课堂模式。 顾校长中肯地说,不求每位学生成为科学家,只为培养学生有一颗爱科学爱探索之心。 长效机制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舞台 近年来,金山区的青少年学生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RoboCup青少年世界杯等国际国内科技大赛上摘金夺银。这得益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 目前,金山区已经建立学生科普展教中心、机器人教育中心、学生创客中心和科技创新屋等科技实验、体验、实践的场馆;搭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金山分院、机器人联盟、学生创客中心等平台,组织开展了学生论坛、课题咨询、专题培训、短期实践、实地考察和竞赛实践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依托学生科普展教中心、科技创新屋开展体验式科普活动。 金山区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已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愿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常伴,助力孩子们终身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