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是我和基地的初次遇见,这一路走来,在基地,我是学员,是导师,是选手;在学校,我是中层干部、是班主任。在不同的阶段,我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岗位。这一路走来,让我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学习,让我从最初的懵懂到对德育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这一路走来,基地一直在陪伴我和小伙伴们成长,友谊的小船怎么也翻不了了。今天,我除了要说感激以外,更想说的是这一路成长中,基地带给我的改变。用一句话来归纳:情怀之外的反思与自省。 反思教育的初衷 2012年的骨干班主任培训之初,我虽然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但当时的我,已然觉得自己很优秀。我爱学生,学生也很爱我。 而在基地的学习过程中,则让我更多地去总结,去认识以往的不合适。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教育一定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象的样子,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的精彩。 我开始反思,教育的初衷在哪里?那些我认为“听话”的得意门生是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班主任除了管理,更多的还有引领,而我在工作中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引路人”?究竟有没有对孩子们起到引领的作用? 打开思想的维度 这样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随后的基地学习中,我也曾担任过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班的导师。身份的转换,让我在自身思考的同时,更多地要思考如何陪伴、引领学员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反思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帮助。当我成为德育干部班和高研班的学员时,我学了更多的课,走了更多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去过新疆、访过闽南、走过深圳……这些培训、访学的经历,则让我有了更宽广的思维维度。 从最初的羡慕转为理性的思考,在仰望之余,更多会联系自己。走过更多的路,看过更多的校,让我越来越明白: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羡慕、嫉妒、恨,而在于吸收、包容与成长。 把自己打碎再杂糅 张老师经常表扬我的情怀,但我更想说的是感恩。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又是一个班主任,其实我这样一个班主任的存在对学校的现有班主任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冲击。感激我的领导和德育伙伴们对我有足够的包容,让我今天还能以一个一线班主任的身份站在这里。 2017年,对我而言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参加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上海选拔赛。说实话,参加这个比赛,最初也有惶恐。因为,我这一路走来,似乎很顺,作为学校曾经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又是担任招就办主任这样一个还挺重要的岗位,一路走来的鼓励与赞美更多,挫折与打击很少。 参加比赛就有失败的风险,我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失败。最后能让我下定决心参加比赛的原因,其实是我想到了当初报考高研班的初衷。 一直记得张老师当初和我们说的,如果能放下所有的身份,纯粹地去做个德育人,育德人,那就来高研班学习。 比赛也是一样,成绩是要追求的,但在成绩背后更关注的是成长。一轮轮地走过,我的压力不断爆棚,到最后一轮选拔赛的时候,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了我自己的不足。 作为招就办主任,很多人一直戏称我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一度我也很自信。但当我真正走入大赛,我发现我不会讲故事,如何在有限的5分钟内,讲清楚故事,讲好故事,还要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真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大赛,也让我静下心来去研读德育大纲这些文件。曾经的我,其实对这些文件有些不感冒,但因为大赛,我被迫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文件的引领和高度,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捏了把汗,我开始主动学习文件,在文件中寻找方向,寻找依据。 当我接到通知,可以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大赛时,除了激动以外,感受最多的是前进的动力。因为我和小伙伴们不仅仅是代表自己,代表学校,更是代表上海,用一种学习的态度,用一种努力的态度去接受大赛对自己的磨砺,把自己打碎,再重新杂糅,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当今天,我通过一轮轮的选拔,站在“国赛”备赛的舞台上,我更多的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基地这些年教会我的更多是对已有不足的反思,去思考如何进行提高。 身份不同,学习的初衷不变;身份不同,学习的反省提升;身份不同,学习的道路更远;身份不同,学习的要求加码;身份不同,学习的思考更深。 相关 上海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简介 《中职周刊》与上海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联合打造的“讲台”版,带领大家走进和了解身边老师的精神世界、所思所想、育人心得…… 上海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始建于2011年,在上海市各相关部门和各中职校支持下,举办各类针对中职校新进教师、新任和骨干班主任、德育管理干部的培训项目以及中职德育高级研修班项目。 同时,由业界名流、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高端师资配置,将职教最前沿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学员成长提供丰富和宝贵的资源。该基地自2011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