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20所中高职院校的“非遗”体验课入驻“大世界”

打开职业教育的“文化味觉”

种下“非遗”和“匠心”的种子种下“非遗”和“匠心”的种子

记者 朱筱丽

近日,修葺一新的上海大世界正式对外开放,同时推出“大世界传习教室”项目,版画、盘扣制作、剪纸等来自上海20所中高职院校的“非遗”体验课程入驻大世界……沪上职业教育借着文教结合的平台,不断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突破;沪上职业教育的新探索,也在不断充实着文教结合的想象空间。

记者 朱筱丽

种下“非遗”和“匠心”的种子

历经多年修缮,上海“大世界”于近日重新开业。这个曾以游艺杂耍、戏剧曲艺和12面“哈哈镜”为特色的“老牌”室内游乐场,将为热爱传统文化的游客们带来一个新的惊喜。

随着上海市教委推出“文教结合”的“大世界传习教室”项目,全市20所中高职院校的多门“非遗”体验课程入驻“大世界”,包括剪纸、版画、盘扣制作、中国结编织等。据悉,这些课程面向所有游客开放,开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的下午(除了闭馆日)和每个双休日的下午及晚上,每节课时长为1小时。

作为牵头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带领“露香园顾绣”“面塑”“嘉定竹刻”“茶艺”四门“非遗”课程,率先与游客见面。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开设的课程为“崇明土布DIY”。在此前的试听课上,约40名游客每人亲手制作了一个崇明土布零钱包。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带来的“戏曲短水袖身段课程”“跨越性别的中国传统表演美学——京剧男旦艺术”两大主题讲座也深受游客的欢迎。

这样的课程让游客不禁感叹——“非遗”触手可及。

接触传统文化时间这么短,能有收获吗?对此,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李小华看来,这些“非遗”课程的目的是吸引市民大众主动加入传习、传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也就是在普通人心中种下一颗“非遗”和“匠心”的种子。

在“大世界传习教室”项目中,除了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开设4门“非遗”课程外,剩下19所成员校各开设1至2门课程。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拿出“面塑”课程指导老师安斌大师的作品“72家房客”“弄堂游戏”等装点教室,这些具有浓厚的海派风格和时代气息的作品一下子挑起了游客的学习兴趣。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也从试听课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制作零钱包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今后可以做一些更简便的物品,比如土布书签、土布钥匙挂件等等。

“订单式”培养见成效  从为舞台到为孩子

在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中,上海市马戏学校杂技节目《担当》(抖杠),荣获本届比赛唯一的金奖及三项特别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项目的四名表演者是上海市马戏学校为新疆代培养的学生。此次获奖也是对他们7年时间在上海学习的最好检验。

2010年,作为沪上“文教结合”项目,为了解决新疆高素质杂技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托上海马戏学校,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订单式”培养人才,45名来自新疆地区的少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市马戏学校“学本领”。刚到上海时,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只有13岁。

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校长俞亦钢做出了新的探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既尊重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还要兼顾教育的规律。如今,新疆孩子们每个人身上都学会不少本领,例如年轻时弹跳力好,可以参演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节目;年纪大了以后,则转为表演性更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的项目。对于杂技人才而言,演艺生涯可以延长。

著名演艺导演王亚非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上海市马戏学校客座指导。她在牵头开发培养杂技人才舞蹈训练课程的校本教材。无独有偶,江苏省杂技协会副主席曹子龙也成为了马戏学校的客座教授,负责设计滑稽表演教学课程。

去年开始,马戏学校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艺术课程,对学生的音乐、舞蹈、表演进行系统的授课,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尝试解决专业训练和艺术表现两张皮的问题,为学生将来成为真正的舞台表演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后,除了让学生接触杂技技能,还加入表演课,学习滑稽戏表演技巧。

俞亦钢校长自豪地说:“目前这一批新疆学生的杂技技能在全国属于尖端。上海马戏学校在文教结合的探索上积累了更多成熟的经验,这些红利将在这批新疆孩子身上慢慢释放。”

构建良好生态 点燃职教热情

上海中职教育《走进艺术宫》项目开展四年来,全市32所中职校的29门课程已经走入中华艺术宫,涉及艺术、外语、政治等多门学科。授课面向中职生、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它们中的15门课程成为了中华艺术宫的常设课程。

从2014年起,中华艺术宫联合上海市教委推出了四季《走进艺术宫》课程。课程先从艺术门类进行探索,又扩展到语文、政治、外语等非艺术门类课程;《走进艺术宫》“三岁”时,主办方开设了9堂跨界、多元、形式多样的艺术宫课程,并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为开课教师进行指导,建立“导师制”;如今,中华艺术宫已经将15门经典课程设置为“常态课程”,每个月推出2-3节常态课,面向中职生和全社会开放。课程报名每每一在网络上公开,几乎所有的名额就都被“秒杀”。

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的特级教师任玉芬老师把民族文化与艺术宫艺术文化联系在一起,为青海果洛藏族班学生在中华艺术宫里开课,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身着鲜艳美丽的藏族服饰的同学们也成为了艺术宫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在艺术宫开设的中职课程面向的授课群体多元、形式丰富,考验的是上海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未来《走进艺术宫》项目要多面向中小学生,让他们亲近、了解职业教育,还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艺术宫里的职业课程目的不在于学会什么,而在于点燃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