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创意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小木作的触感

【文/吴诗怡】

提起卢志刚,更为人所熟悉的一个身份是建筑师。在这一身份上,他已经凝聚了太多光环——“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入选“新中国新建筑六十年六十人”,入选《建筑中国六十年·人物卷》……出人意料的是,在大型建筑物上挥洒自如的他,对于小物件也同样痴迷。他喜欢细细摩挲木椅的扶手,勾勒憨态可掬的摆件,考量木器一毫一厘的细微差别。

2012年,是卢志刚踏入建筑领域的第15年。这一年,他成立了米丈堂木作工坊,正式进入了家具设计的领域。“米丈”之名包含了来源于西方的长度单位“米”与传统中国的“丈”,象征着东西方两种审美趣味的融合与共生。而“木作”二字,则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传统中国习惯将建筑、家具及生活物品统称为“木作”,其中,建筑是“大木作”,建筑陈设则是“小木作”。当被问及他是如何实现从“大木作”到“小木作”的转变时,卢志刚表示,这两者所用基本的设计方法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尺度”。建筑学习惯从大到小地做,但对于产品而言,大与小的层面是同等重要的。正如路易斯康所说,所有的感官里面,最重要的是触觉。建筑的触觉和产品的触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的触觉更为敏感、细腻。

从定下工坊之名那一刻起,卢志刚就已经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华传统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可以说他的作品传达出的是一种传统的触感:诸如“缘圆椅”颇具道骨仙风,“三象几”带几分出世莲花的超然,“孔子摆件”显出儒家气韵……中华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规模巨大且持续的融合,卢志刚则以此为养分,将传统思想的种种质素融入作品之中,通过设计将其呈现出来。但他最想传达的,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和普世的内涵,即对于生活当中真善美的追求。对他来说,物并不仅仅是物,它往往裹挟着造物者本身的情感和思考,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因此对使用者的生活产生一些良性的触动与影响,这也是卢志刚为“米丈”的理念——“一念之慈,万物皆善”所做的注脚。

传统是卢志刚作品的灵感之源,但他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卢志刚表示:“每一个物件的诞生都有它特定的使用场景,当这种场景发生变化的时候,它要么被淘汰,要么跟着变化。在当下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家具的要求也会有非常大的不同,西方极简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现代家具在战后风靡全球,而东方繁复的传统家具在现在的生活中却基本成为了摆设。”因此,他认为我们应当致力于将传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下的使用功能相结合,设计出体现中华传统触感,富于精神内涵、文化识别度,又有极强的使用功能的产品。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