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什么才是汉唐的时髦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宋辽半袖衫裙

    中唐印花衫裙

每当一件古代衣裳完成时,尤其是让模特穿上身后,呈现在刘帅眼前的景象与昔日脑海中的印象相重叠,一种欣慰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此前,只留存在文献壁画中不可触及的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终于在努力之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服饰复刻大门道

刘帅常常有一种想要穿越回古代的冲动,探索每一个朝代里有趣的历史和文化,而服饰流变恰巧就是那个生动而有趣的切入口。复刻古代服饰,更贴切地说,就是复原当时那个朝代的精神面貌。起初,刘帅和伙伴们还只是在服装搭配上做文章,玩得更深层次以后,又开始扩展到配饰,以及跟服装有关的环境搭配,甚至还包括音乐、舞蹈等文化衍生。掐指算来,刘帅是从2003年开始复刻古代服饰的,他学美术专业,又偏爱中国历史文化,从起初的一个兴趣爱好,到了2007年正式组建团队,发展为自己的事业。坚持走来,是内心的一种执念,这个执念就是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热爱。

复刻的依据是什么?刘帅说:“我们会根据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作为复刻的参考文献,有时也会借助陶俑、雕塑或者敦煌壁画,对我们来说,它已经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 去年,我们又做了一期唐代服饰复原,现在正在做五代和宋朝。接下来则会做魏晋和战国时期的服饰复原。”

有趣的是,古代服饰的变化也遵循潮流的变迁。细究历史脉络,你便会发现时尚即便在那个时代下,完全没有历史典故或者书面记载参照,时尚的规律依然是一个轮回往复的过程。

细说这些历史,刘帅如数家珍:中国服装历史,特别是女装的发展变迁,最重要的有5~6个断代。而关于时尚的轮回之说,也多半针对女装。其中,第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女式装束更类似于现在的日本和服,但跟日本又不尽相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日本还是一片荒芜,日本服饰对汉服的借鉴,以历史考据为准,应该是从隋唐开始。所以,单从服饰样式来看,两者之间相似只是一种巧合。战国时代的汉服更为端庄大气,线条流畅,投射出一种简洁之美。相较之下,唐朝时的女装和头饰佩饰更为繁复,满头珠翠。

第二个重要的时间脉络就是东汉魏晋时期,这时的服饰飘飘欲仙,自有一番清丽脱俗。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相比魏晋东汉服饰更加纤巧,犹如飞天壁画里的仙女,裙摆轻盈,仙气十足。第四个重要时期就是晚唐五代,那时华丽风盛行,相比清代的繁复,其特点则是更为大气华丽。第五个时期是明末清初,服饰上更类似于老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模样。戏曲服饰对民间服装的发展影响深远。最后一个重要时期就是晚清,这时服饰失去了大气,更多的是工艺不断堆砌的繁复之美。你会发现这种复杂,手艺虽然精湛,但是因为太满完全没有留白。

汉服之源

据刘帅介绍,汉服之所以为“汉”,恰恰反映了汉晋时期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定型和发展时期。汉代在政治上继承秦制,建立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体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文化艺术上,汉代继承了先秦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并演化出更加雄浑的气象和宏大恣肆的想象力。

鲁迅曾面对文物感慨,“遥想汉人多少闳放”“魄力究竟雄大”“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这种大气,来源于整个民族的自信和坦荡,不仅体现于国家政治层面,更渗透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风尚,是一面折射社会历史的最直观的镜子。

上古礼制多以“衣裳”为礼服,“深衣”为常服,而后发展至汉,却渐渐以颇符上古深衣之意的长衣为女子礼服。而衣裳发展而来的襦裙,却常见于妇女日常的穿着当中。刘帅参与复原的东汉晚期女子形象,发型与妆容正合“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支,偏开两靥”之语。而走向清雅秀美的层叠衣裙,也与当时欣赏雅丽而求变的心态有关。史书上不乏此类“服妖”的记载,亦成当年一种时尚。

刘帅发现,两汉魏晋时期是华夏衣冠系统发展成熟并树立审美典范的阶段。因此,2014年“汉晋衣裳研究复原项目”成为团队以专题形式定位复原课题的首次尝试。在之前的研究中,团队受资金材料所限,只能因陋就简,尤其对于较为复杂或者失传的工艺,只有选择相近或类似的替代品,无法深入进行织物的复原工作。

“汉晋衣裳研究复原项目”成立后,这一困境有了突破。通过实践,刘帅把服饰研究从理论层面转到实际制作中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真切地把握这一时期服饰的形制、剪裁制作要领、穿着规范和功能性等,其对美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为力求再现古代服饰的华美绮丽,前期的选料过程费心血、费财力、费人力,除了选用平纹质地的丝织物和定制富有汉晋风格的绮和锦外,还需要经过生丝捣练、印染、刺绣、绞缬等传统工艺,经过这些环节之后方可进入制衣阶段。在制作过程中,也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困扰,如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成熟度问题、剪裁工艺难题等等,总要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才能完成一件较为理想的作品。

欣慰的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每当一件古代衣裳完成时,尤其是让模特穿上身后,呈现在刘帅眼前的景象与昔日脑海中的印象相重叠,一种欣慰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此前,只留存在文献壁画中不可触及的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终于在努力之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潮流风尚之变 

纺织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面料迭代,创造了更多织法,图案越来越丰富。据刘帅介绍,明清时期,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光体现在面料和织法上,还包括各种新工艺涌现。光一种丝绸,就分成了很多种。复刻不再只是复刻一件衣裳,还要复刻一些当时的面料材质、染色、工艺,然后才是衣服的形态和款式。 

对他来说,热爱它的最大原因,依然是兴趣爱好,觉得有趣才能更为深入,因为专业才能成为事业。这些年,刘帅并没有特别偏爱哪一个朝代的服饰,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让他怦然心动。某个朝代做倦了,就会换一个朝代继续。其实他所热衷的根本原因还是通过历史典籍和文献探索,从不断求证到落笔服装的整个过程。 

创作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再造,审美演变,而是从历史考据调研中进行探索再创作。不懂历史,你就很难去深挖文化背后的服饰流变。如此一来不过是像很多cosplay的少男少女们,摆摆花架子,仅此而已。

从1:1完全遵照历史去复原,到开始进行创新,则是手艺娴熟以后水到渠成。复刻依然是核心,创新则让这个事业变得更加天马行空。对此,团队小伙伴分得很清楚,一板一眼复刻与创新,完全是两套体系。刘帅对自己的定位是:“我们并不是博物馆专家、考古学家,我们定位的还是古代服饰艺术,艺术就应该可以被创新,可以结合现代人的一些审美,甚至是服饰的功能性有所创新。” 

对现代人来说,复刻亦强调应用。面料的还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实,整个过程异常辛苦,也许就是衣襟下摆的一小块儿方寸,为了还原那些细节,就得挖空心思,制作印染布料,以期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取舍之间也是相对存在的,作为极致的完美主义者,他们通常不肯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的差别。也许,对不太懂行的人来说,换一种布料呈现依然可以巧夺天工了,但是刘帅永远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口,宁愿尽力争取100分,而不停留于80分的要求。他说,随着理解逐渐深入,手法更加精进以后,才能将复刻技法不断提升,趋向成熟,这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Qa 生活周刊×刘帅

Q:你说古代服饰潮流也有轮回,能不能举一个实例?

A:例如东汉时期流行的发型以及一些首饰配件的样式,到了晚唐五代又重新流行起来。在古代,考据历史并不方便,我相信这些巧合绝非是因为刻意去模仿前人。时尚往往如此,如果往前无路可进,便会反向递变。服饰的发展其实涵盖了社会历史以及人文思潮的发展变化。受到方方面面社会因素的影响,还真的不是单单一件衣服的长短变化这么简单。中国服饰考古工作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大部分时候我们还停留在一个罗列资料的过程,还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拥有体系化的服饰历史研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递进过程。

Q:你以前是学国画的,难怪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有兴趣。

A:我想是的,这是一整套的中国古代审美哲学。我们团队基本上都是八零后、九零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也有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充分说明我以此创业的根基,土壤很丰厚。我们还收到一些博物馆的邀请,进行中国古代服饰复原。像中国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等,都有我们的作品展出。甚至我们还参加过外交部邀请的中日韩三国传统服饰展。

Q:在复刻基础之上,一般你们都会怎样去创新?

A:比如一些色彩的创新。古代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色彩鲜艳,比较浓烈。而相对于现代人的审美而言,这不太符合当下人对美的理解。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对颜色进行调整。而穿着方式和剪裁手法也会进行改良。一种是对服饰的色彩和纹样进行重新搭配,一种是对服饰版型进行重新设计。古代服饰通常袖子比较长,衣摆特别宽大,我们会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长度和版型做改良,让它更为适应现代人的出行穿着。

Q:复原有没有一个准则?

A:如果是服饰复原的话就会完全按照史料考证进行,创新则怎么好看怎么做,以市场需求来定义服饰的创新节奏。

Q:前阵子因为《延禧攻略》,莫兰迪色就特别流行。这种创作手法有历史依据吗?

A:这应该是影视剧自创了一种色彩体系,这种色调是根据戏剧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但是戏剧作品和真正的历史考据还不太一样。考古是以最严密的历史考据为基础的,而戏剧作品则有演绎成分。可能说,这种莫兰迪色整体的搭配比较古典雅致。

Q:复刻服饰有没有对你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A:它究竟让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多少,这不太好说。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他的兴趣爱好,一定会对他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更加热爱历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我依然觉得生活可以更加多元化,所以工作室里的陈设可以古色古香,但是家庭生活我还是希望它能更现代都市一些,我比较接受现代生活。我们并不是从古代走出来的人,我们更需要适应当下的生活。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