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之渊源,讲求“敬”与“和”的意趣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里面都有一个内涵体现为“敬”字,修身养性、品悟茶道,对茶要敬。还有一个“和”字,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外物的和谐,这就是审美。

茶之慢生活

作为国家高级茶艺师,丁浩每天的生活轨迹已经与茶水乳交融。早上空腹喝一杯生普,用来调理肠胃和排毒。茶的种类和对茶品种的喜好,不一而足,全凭心境的斗转。“早上醒来,总有一种没有睡醒的状态,我一般会选择岩茶,香气浓郁,能够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状态。所以说我们喝茶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让自己的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状态。”

师从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童启庆教授之后,对丁浩的人生规划产生了巨大改变。“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茶道的理念,还有它的固定表现形式。严格意义上,中国没有代表性的茶道体系。你说你是标准的,我说我是标准的,没有一个被官方认可的或者被大众认可的体系。童启庆教授算是中国现代茶艺领域的泰斗,她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茶艺专业的茶学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中国的茶艺之美,并编写成课程。在2000年,我们开始有了茶艺方面的书,包括茶道、中国茶知识,这些内容都由她来编著的。目前在她带头之下,我们做了一个‘童一家’的茶道体系,想把童老师的所学、思想,还有她的一些茶艺理念进行学习和推广。”据丁浩的了解,中国的茶学以种植、栽培为先,然后是加工、茶叶化学和深加工。

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茶的文化历史悠久。丁浩认为,从传承来讲包括文化的传承和习俗的传承。茶其实就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喝茶是很平常的事。

在传播茶的过程中,丁浩专注的课程体系是茶与健康,第二个是科学饮茶,只有科学饮茶才会获得健康。饮茶的工序,对他来说,并不是根本。“因为在宋代,我们就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个习俗的贡品变为一个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调味,也调理身体。”

丁浩认为,茶首先是修身养性的,它是慢生活;第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茶是有香气的,让人愉悦、舒缓,让人的精神和状态变得不一样,香气还能诱发大脑创新和开拓,思维活跃;再一个,茶氨酸可以促进多巴胺的生成,茶可以让人迅速提起精神,思维更敏捷。

茶之慢生活,并非一蹴而就。丁浩常常问他的学生,回去有多少时间练习泡茶,学生们总说没时间。“其实每天只要拿出20分钟就可以了。当你抛下手里所有的事情,花20分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哪怕只找一个玻璃杯,泡一杯茶,闭着眼睛慢慢品。20分钟后再投入工作,状态也会完全不同。茶能帮你提神,茶里的咖啡因需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后才会起效。茶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咖啡因作用于你身体的效果是强烈而短暂的,而茶氨酸是安神的,它会让你镇静下来,把脑子里的思路理一理,长久而缓慢,很温和,所以需要长时间喝茶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历史控的“茶经”

说起中国茶道的历史,丁浩饶有兴致,他坚持通过考证和史料记载来求证中国茶道的文脉:“在宋代,茶里添加了大量香料。而唐朝时,除了加香料之外还会加盐等味道,都是为了让茶更好喝。到了清代之后,茶的形式有了变化,开始泡功夫茶。泡茶对茶的原料要求比较高,加工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才会渐渐有了‘明前茶’这种说法,泡茶的器皿以紫砂壶为佳。当然陆羽在《茶经》中有所记载,他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经验,如何体现茶的味道和香气。”

据丁浩了解,中国泡茶的文化从明朝开始,缘起朱元璋,因为他是一个出身清贫、比较节俭的皇帝,他认为把国家的财力和民众的劳力花在这件事上很可惜。他凡事亲力亲为,非常勤奋。没有闲情逸致来饮煎茶,喝一般泡的茶就好。这种方法逐渐才引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里。“我们发现寻常百姓的生活,其记载是无从考据的。但据了解,包括我们现在用的盖碗,功夫茶的泡法,其实是中国南方产茶区的百姓自己喝茶的方式。功夫茶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很多人说茶是药,丁浩经过考证发现这种观点并不确切。“很多人以陆羽的《茶经》为依据,但实际上陆羽也是从《神农本草经》上继承了这个观点。在这件事上,历史系和茶学系肯定是有矛盾的。汉代集结成册的《神农本草经》作者是神农。而神农从历史角度,最大的发明是五谷,教会人们种植粮食,还有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历来都是进入药典的。他为何尝百草?那个时候,是狩猎和采摘经济时代,狩猎不稳定,采摘也要看季节,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我更相信,神农从历史角度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他们都会有采摘食物的经历,有人吃了中毒,他们就记录下来。神农说茶叶有解毒的功效,其实所有的东西入药一定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临床研究,而且茶的解毒功效并没有那么神奇,我们还是应该科学辩证地去对待历史文化传承这件事。”

Qa 丁浩

Q:中国的茶艺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那么非遗的这部分是如何定义的?

A:功夫茶的茶艺,对中国人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文化的层面上讲,我认为明代是顶峰。文人品茶,对喝茶有很严格的要求,包括喝茶的人数。我们说,饮茶的方式三人为宜,少则寡,多则喧。还有一个是要志同道合,明代把喝茶的环境,定义为“造境”,就是说打造喝茶环境的行为,制造意境。

Q:其实它已经讲到了人和空间的关系,和现代人追求的意境也很接近?

A: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自然为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数的限制,等等。这个可能在宋代会更广泛一些,唐宋时期的茶会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布一个茶席,以自然为境,以山水为背景,人也融入自然之中,还要有好水泡好茶。

Q:在茶文化层面,中国的哪个朝代是顶峰?

A:宋代是茶文化最自由的年代,它的文化自上而下,所有的贡茶是最好的,皇帝再御赐给士大夫阶层。茶比较稀有和珍贵,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他为官二十年,被皇帝所信任,最终他和另外四个有功之臣一起,接受了皇帝赐予的一饼茶,就是四个人才分了一饼茶。由此看来,皇帝的赐茶非常珍贵。蔡襄在《茶录》里也写道:他有机会喝到贡茶,是因为他负责监督制茶。

Q:在日本叫茶道,他们讲的是道义精神,那中国茶艺的精髓在哪里?

A:两者之间相差很大。尽管日本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茶道从村田珠光开始,把“禅”的精神融入到茶里。他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我看过一个纪录片,第一集开头我就不看了,我觉得不够严谨,他讲把中国的“抹茶”带到了日本。中国是“末”茶,到了日本才成了“抹茶”,有其流变。在日本,“抹茶”不是一般人能喝的,它是用遮阴方式种植的最高等级的“抹茶”。

Q:那么,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之处有哪些?

A: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里都有一个内涵,体现为“敬” 字,修身养性、品悟茶道,对茶要“敬”。还有一个“和”字,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外物的和谐,这就是审美。前几天有一个专业的茶人过来问我,他说喝过很多好茶后,质素普通的茶喝不进去了,问我对不对?我说肯定不对,茶是有贵贱,有等级,有美的,也有不美的,那是因为你有了区别之心。我觉得不论美不美妙,都要坚持一个“敬”字。万物皆平等,它只是生长的环境不好,但同是平等的生命。只是说有些茶,长得环境好,风调雨顺,云雾缭绕。所以说你有了区别之心,永远都不会进入茶道,当你没有分别,才会入道。像日本的茶道文化,包含了日本所有的美学与哲学。像感官的敏捷度,闭着眼睛周围的情况也能感应到,这稍微夸张了点,但并不是虚无的东西。于是,能知道阳光从哪里来或者风从哪里来,我站在哪个位置可以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更有杀伤力或更具隐蔽性,这都是修行才能学会的。所以在日本根本不用学美术课,你学茶道就可以了。中国和日本茶道的区别还有一个,日本叫“寂”,两个字是“侘寂”,就是不完美的意思。像中国茶道用的水域非常精美,而在日本文化里,家里腌菜的陶罐摔碎了,下面还能用,就直接拿过来做水域,可能在坏的地方拿一些花草修补一下,装饰一下。当一个腌菜的罐子坏了以后,它的生命已经终结了,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在另外一个地方,便赋予它另外一个新的生命,这也是一种禅意:当一个生命走向死亡时,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