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意有缘,更“有我”

【文/董群力 图/受访者提供】

    曾庆功

设计如是,收藏如是,空间如是,人生亦如是。算计和小心机,窃喜与失望,在生活这个大语境里,尤其鲜明。

“春天,百花齐放,迎春送暖,桃花依旧,紫荆争艳,玉兰飘香;夏天,绵绵青山,花儿少了,不过绿意婆娑,杨柳、滴水观音、不知名的,太多太多;秋天,收获的季节,红枫是最绚丽的,不管喜不喜欢,她都在那里;冬天,围炉夜话的时候,少不了敲冰烹茗,少不了驱寒的零星之火,更少不了那沁人心脾的暗香。”

“绿植生活美学师”文侃在一篇名为《宜室之幽》的文章中,写到一年四季自有其代表性的植物,并与插花者、观者的心情对应。因此,绿植之于生活,实则是“有我”之境。而夏天,笼在一片绿意影绰之间,只怕又是一派琴声袅袅、友人往来的闲适模样。

主动和被动兼而有之

意作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曾庆功,原本从事的工作与雕塑、造器有关。后来转做设计,仍然习惯以雕塑艺术的思维习惯、审美取向,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这样稍稍有别于常人的思考方式,让他感觉到,生活中的有些事物与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时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偏于外界的“边缘人”。

曾庆功第一次见到文侃,是在好几年之前,经两人的共同好友引荐。只知道对方前几年在做自己的事业,但似乎并不顺遂。交流一番之后发现,对方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境遇,处在同一个人生阶段,对生活、对传统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当即成了好友,常常约在一起谈天说地。文侃喜欢绿植,之前却一直没有想过把它变成工作,朋友们就鼓励他将兴趣爱好做成事业。也是下了一番苦功,侍花弄草皆有意趣,身份也自然而然变成了“绿植生活美学师”。

曾庆功从前并不相信“缘分”,更不喜欢强调这个词,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确实存在,最终留下来的,都是在相应的时间,遇见的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人们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聚集在一起:“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了某种审美取向。而是以当下自己的处境为出发点,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主动和被动兼而有之。并非追求避世,也不是归隐田园,只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吸引了有类似生活际遇的朋友,聚在这里,不会过于苛求,也不会按照功利的逻辑相处。”

投缘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将自己用于做雕塑的工作室腾出一块地方,把东西都移到别处的厂子里。这样一来,这里就成了一个有琴音、有绿植,又有茶趣的复合空间。

夏日茶趣,悲喜交叠

正值夏日,茶趣静心。曾庆功在空间的二楼,设计了一间小小的茶室,既作为设计审美的实践,同时也供往来的友人品尝赏玩。

茶具用的是亲手制作的琉璃盏,为了更好地把握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在关注现代趋势之余,也常常在老家具中,寻找拓宽视野的灵感:“收藏老家具并不是为了收到特别的藏品。因为自幼就和木头打交道,对木头有天然的亲近感。后来自己做雕塑,做到一定程度,也说不上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单纯感觉不想再用同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去表达,就想尝试雕刻一些木头的家具。”

刚开始收藏老家具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段经历。收了几件,觉得不过瘾,于是越收越多,每一件都想要,却似乎每一件都不是自己最中意的收藏。 收藏得越多,越没有幸福感。于是,又回过头来,找自己的初衷。“由无知到乐趣,再到梦醒,重新理解自己收藏老家具的意义。除了从其中读到设计的尺度,也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想不起来最难忘的收藏经历,倒是最近自己亲手完成的一件作品,更加印象深刻。一张用老木头和树脂结合而成的桌子,花了多少心力,不消细说,只让曾庆功觉得,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多半时间都是悲喜交叠、喜忧参半。

设计如是,收藏如是,空间如是,人生亦如是。算计和小心机,窃喜与失望,在生活这个大语境里,尤其鲜明。

Qa 生活周刊×曾庆功

Q:分享一下老家具背后的渊源吧。

A:明代、清早期的江南老家具,存量不多,其中一部分遵循文人用具的审美取向。制作者汲取了他们的思想,线条简约,符合各种礼数、尺度,通过造器传达个人审美。这个阶段对木材更挑剔,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榉木家具。康乾以后走向繁复,装饰感很强,我将收藏的老家具其中一部分修旧如旧,有些也成为重新设计的素材。

Q: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A:之前做雕塑,把所有的东西当作是一个过程。首先,确立共同的目标,然后做初稿,好则继续,不好就放弃或者是做修正。取决于自己愿意花多少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不想自己最终走向一条很“匠气”的路,希望能够多一些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