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创意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上台下打开美的魔盒

【文/冷梅】

    《资本论》剧照

    《欲望号街车》剧照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剧照

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传递着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会通过艺术这个表现载体呈现出来。我觉得戏剧舞台也是如此,呈现的就是当下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桑琦

戏剧诞生之初,只有演员、观众、舞台与舞美中的人物造型四个因素。从最早古希腊的圆形剧场,公元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镜框式舞台,直到如今科技的介入,让舞美设计从空间和时间上有了更多外延和表达载体。

桑琦作为上海话剧圈舞美设计的领军人物,已在话剧中心的舞美岗位上工作了18年,在设计跨界和舞台呈现上,他总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新意。舞美设计与空间设计,常常互为包容又相互融合,根本性的原因是生活的灵感和潮流趋势也在影响着设计的流变。

跨界成为他设计的主题词,追溯根源,是因为舞美设计和其他涉及门类从最开始就没有一个严格的系统区分。艺术家的创作,设计师的艺术审美,从来都是相通的,正如桑琦的理解:“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传递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周遭环境的反应。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会通过艺术这个表现载体呈现出来。我觉得戏剧舞台也是如此,舞台所呈现的就是当下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亦如《道德经》解读宇宙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舞美设计也跟随所有艺术门类一起,与整个时代齐头并进。

Qa 生活周刊×桑琦

舞台创新之于生活之上

Q:在你最新的舞台剧作品《资本论》上,舞台设计是否有很多飞跃式的创新?

A:是的。我希望它能不改变原来的空间状态,于原来的版本中,体现一个银行的保险柜之类的概念,我想把这样一个装置体现在舞台上。但现在我更希望抽象大过具象,更加关注演员本身跟舞台的关系。所有舞台表演和人物关系都发生在这个装置中。我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的魔方,希望演员在上头能奔跑,有动作,有上下舞台的动线。这个魔方更像是一个盒子,可以旋转,也可以打开。舞台剧本也有提到,人们对钱的欲望,就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人们将其打开,释放了人性中很多恶的部分。魔盒是一颗种子,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再去扩展这个概念,旋转到不同角度,空间会用时间来加强线索。它绝非场景还原,更加抽象化。

Q:这种舞台的形态是不是更当代,或者说更加后现代了?

A:有那么一点可能性。但是舞美并不是脱离文本而存在的,任何舞美设计一定不能脱离表演和文本本身去创作。从艺术形态而言,这跟纯粹的艺术创作其实还是不一样。对单纯的艺术创作来说,可能就更加放松和自由,它没有任何限制。舞美设计还要从属于导演。通过导演的艺术构思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动线,来构思舞美设计。我们也会借鉴和融合各种艺术手段,会有假定性。

Q:就像《资本论》中间一幕戏中,演员头顶是一个慢慢升起、岌岌可危的巨大黄色箱子,后来气泡从这个箱子里喷涌而出,这种舞台渲染其实很梦幻。这样的设计出其不意,灵感从何而来?

A:当时觉得好玩,在讲到股神“加菲特”的一出戏时,舞台呈现已经走向了一个更加异化的状态,非现实感,增加了戏剧荒诞性。资本世界就是一个巨大骗局,不断吹泡泡,最终泡沫有破灭的一天。这样能够让观众比较直观地感受到经济泡沫。

Q:《资本论》经历了很多次改版,这些年在创作手法上有没有新的方式介入?

A:有很多。从设计的起源来看,艺术的门类里,还没有细分到舞美设计或者其他设计类别。最开始,都是艺术家在进行跨界设计。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传递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周遭环境的反应。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会通过艺术这个表现载体呈现出来。我觉得戏剧舞台也是如此,舞台所呈现的就是当下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因此设计语言上,也会借鉴当代艺术品、装置作品这些形式。舞台和生活的审美,是同步的。在舞台上,最开始我们用绘画的方式来假定一个空间,呈现一座城市的面貌。早期戏剧中,我们甚至会把整栋房子搬上舞台,呈现一个房间,事无巨细地把家中的一切都装进这个空间里。再往后,这个房子可以在舞台上移动,可以旋转。它的发展动线,其实和当时人们的审美发展是一致的。而现在,舞美设计更多受到装置艺术的影响。你会发现,舞台呈现越来越抽象,单纯去看它,可能啥也不是,但是结合了文本和表演之后,就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舞美设计跟随所有艺术门类一起,与整个时代齐头并进。

艺术审美的融合共生

Q:当下有一个流行词汇——跨界,你觉得舞美是和其他艺术形态的跨界,如何去理解这种包容力?它是好是坏?

A:它肯定是好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是融合的,没有细分过谁是舞台设计师,谁是室内设计师,谁是平面设计师。后来这些设计门类在各自的领域发展,可能每个领域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流通语言和工具。它并不是说这些领域互相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它们依然可以融合。而其实说到底,都是每个设计师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才把一个空间、一个舞台、一个装置,改造成他认同的模样。只不过大家呈现的方式手段不一样而已。像舞美设计,也会接触到绘画、室内设计。如果我要设计一个房间,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抽象装置。你说它究竟是什么?其实很难划分得很清楚。如果你长期扎根于某一个领域,当你回过头来审视另外一个空间设计时,可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出发点不同,方向也会不同。包容也不是必需不可的存在,有时反而因为包容,让原本个性化的东西淹没其中,也就缺少了个人属性。

Q:怎么理解艺术家或者设计师需要个性?

A:我觉得作品的个性其实很难被淹没,如果没有,也应该是这个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本身的个性不够。个性化的角度一定是有趣的,它对艺术或者世界的理解,是让人惊艳的。

Q:刚才你说有趣,让我想到你前一段时间的一部作品《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在舞美呈现上,可谓非常有趣。那个会下雨的玻璃房子,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主人公抑郁的精神世界。这么好的构思从何而来?

A:这部作品是李伯男导演,由文章主演的独角戏。当时我们三个就坐在今天采访的这个空间RGF的玻璃花房里。剧中的玻璃房子,其灵感就是从这里偶然间诞生的。这部戏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在舞台上,文章的表演就需要一个中心,最后舞台的中心变成了一个铁轨上的小玻璃房子。我们想象中一个抑郁症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它更像一个孤岛。我们在讨论时,原本文章设想最后血从玻璃屋顶倾泻下来,让它最后变成红色的房子,看起来更残酷更暴烈。当时这个方案,我也很喜欢,很酷,戏剧冲突很强烈。但后来仔细想过之后,又觉得太过残酷了。《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如果结尾那么惨烈,真的就不美妙了。最终,我说服文章和李伯男,放弃了“血腥”场面,改成了下雨。比起血的呈现,雨的内敛表达似乎更妥帖。舞台上的动线应该如何开展?然后我们再进行发散思维。让铁轨可以移动,男孩的心理状态也在变化。我觉得铁路很文艺,让人特别有想象的空间。

好创意的必备要素

Q:你觉得一个好的创意,有没有一些必备要素?

A:笼统意义上,很难界定好与不好。我觉得创意其实都是好的,关键要看它是否适合这部戏的文本。也可以说,是不是呈现了我们所要的情境。如果《小事》里那间玻璃房子真变成红色了,我想大家也会说好酷、好震撼。它的视觉冲击力确实更强烈。我们最终否定了这套方案,其实不是因为它不好,是因为觉得不太适合我们最后想要的主题。任何创意都是要有取舍的,不论是戏剧作品还是设计作品,我们都会在脑海中拿出很多个选项,但是最终说服我们自己的,一定是适合或者不适合。

Q:舍与得其实是一个权衡或者博弈的过程,对你来说难不难?有没有一个判断标准?

A:这个标准要看我心中对这部戏的判断,是需要一个什么样质感的东西,它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是我的终极目标。就算创意再好,最终和我的目标有冲突,我还是会放弃。这个判断有时不是舞美设计师自己决定的,还会由导演和演员一起来做判断,是一种集体智慧。

Q:如果创意枯竭,不知从何下手,会怎么办?

A: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索性丢一边,好好享受生活。但其实,潜意识都还在,都在思考这件事。忽然之间你就会灵感乍现。 灵感非常奇妙,往往可能就在你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说你去放松的时候,也或者看到一个别的作品、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立刻就有了灵感。

设计师自我审美的集约表达

Q:你觉得舞台设计和我们生活界面上的一些设计,可不可以互通有无,它们之间能实现彼此借鉴吗?

A:打个比方,我有一段时间会比较喜欢欧洲传统建筑的线条,喜欢一些繁复的装饰。下意识地我就会把这些元素用到当时的舞台作品里。有些时候可能我又偏爱工业风,就会在那段时间把它用到舞台上。它和每一阶段设计师的个人喜好也有关系。设计具有个人属性,同时也和当下潮流和时代的整体风格有关。

Q:舞美设计有没有对你的生活带来某些影响或给你某些感悟?

A:肯定有。这些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很细微。你也很难说清楚具体带来了哪些影响。它其实无处不在,就好比如何跟人沟通,如何协调各种关系,你在剧组里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历磨合,然后最终找到了一种互为平衡的关系。你的生活经验,自然会体现在你的舞台表达上。

Q:RGF这个实体空间,就是你对舞美设计的一次落地实践吧?能给我们讲讲它的主要设计理念吗?

A:算是吧。想做这个空间,其实很偶然。我太太和好朋友想筹划一个店面空间,而我正好也有这方面的技能,于是就小试牛刀了一下。它其实是巨鹿路上一个很老的房子,结构上不能做太大的改动,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尽量少去改变它的结构形态。但是我们的初衷是做一个有趣的空间,因此设想了很多呈现方式。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老房子原本的梁柱结构,同时希望呈现院落和花园的质感。

Q:也就是说,设计这个空间和你舞台创作的状态很像,都需要在一个固化的框架里进行改良,而非推倒重建?

A:这么解释,确实有一定道理。就像在舞台上一样,你是在一个被框死的文本环境里工作,不能想干嘛就干嘛,需要考虑方方面面。RGF这个空间,楼上原本是个餐厅,而现在我们想把它变得有更多内容。从空间功能上,我们希望它有更多可能性。除了喝喝咖啡、聊聊天,也可以展示一些周边的生活设计产品,它还在不断迭代改良中。花园设计是我的最爱,我希望这个空间有绿意,有自然,能够和大自然更亲近,更放松。我需要它有几个玻璃花房,用很多绿植来装点。院子里有许多铸铁的老古董,是当年我和朋友去印度收集来的。

Q:空间设计和舞台设计,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趣?

A:其实都挺有趣的,只是它们的乐趣点不太一样。当时做完这个空间,我特别有成就感。它跟舞台很不一样,因为它的设计周期更长。经过时间的打磨,你还可以不断进行改良。但是舞台不同,周期很短,舞台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只有一次呈现的机会。

桑琦

•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秘书长

•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美部主任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