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设计荟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升级下的创意与生意

【文/张晓雯】

    社区智能健身房

    高空风能发电

    陈闪

整合自身拥有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在为好产品、有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帮助,做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决策之余,创新的力量也得以“见光”,有了更多关怀城市、促进城市发展的可能。

——陈闪

一件产品如何才能卖得更好?一间店面如何能招徕更多顾客?一家公司如何能创造更多收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已经不单单指包装盒的美丽或一个配件的更新,而更多关乎商业模式的新颖以及决策者的前瞻性远见。

作为永久自行车的前首席执行官,陈闪之前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推动“永久C”这一复古摩登范儿副牌的诞生,一反永久以往给人的传统印象。此外,他本人也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公共自行车”的意识与行动。如今,作为中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闪在投资人的职务上更多地看到了“创新”这二字的无限可能。

具备品牌或技术专有性的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陈闪敏锐的洞察下,中路股份在鲜花店、宠物店、化妆品网络消费等垂直领域的投资都相当见成效。以健身和体育行业为例,陈闪剖析了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客观的潜在市场空间。消费升级,这个新时代出现的概念,指的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点成本购买专业的设计或体验服务。24小时开放、无人智能化识别的社区型健身房、在可比拟户外骑行环境的室内进行的指导课程……满足了用户升级的消费需求正是这些项目的创新,而投资这些项目是陈闪所尝试的创新。

传统上市公司想通过自身的产业发展取得更长远的进步,变得不再那么容易。面对转型困境,陈闪认为,金融手段的投资是将来每家上市公司都要去配置的。整合自身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在为好产品、有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帮助,做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决策之余,创新的力量也得以“见光”,就有更多关怀城市、促进城市发展的可能。

Qa 生活周刊×陈闪

整合电商平台资源

Q:以投资方的角度,你会较多关注哪些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

A:我们公司名称为“中路能源”,我们自然会多关注一些新材料、新能源和初创的科技类企业。此外,我们在电商平台的资源也较好,我们也会敏锐察觉到很多具备“网络爆款”潜力的公司。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了一家做冰激凌的线上物流企业。以前,冷链物流做不好,送达时长通常要三四天,人们无法想象在网上买冰激凌。而这家创新型企业通过标准化的冷链物流,保证冰激凌能在第二天送到,而且一定是以并未融化的状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现在很火的冰激凌“中街1946”就是它孵化的产品。

在电商垂直领域,公司的投资成效相当好。比如,我们投资了中国最大的宠物电商公司波奇网,天猫和淘宝上前10大宠物电商有3家是它的;还投资了一家主营鲜花的公司。它原来以B2B为主,为线下花店做服务,现在它往上游进发,获得了云南的几万亩地用以种植花卉,公司也很早就在三板上市。我们还投资了日化类的面膜、食品类、适用于雾霾天的3M口罩等。我们选择投资的标准是该公司或具有品牌知名度,或具有技术的独占性。

非专业用户的消费升级体验

Q:你如何定义“消费升级”?

A:其实,消费升级是我和公司一直都在观察的现象。比如,我们专门研究了“喜茶”的经营模式,发现其对产品的研发、把控能力很强。传统奶茶品牌开店很容易,经营地段成为盈利的重要点,而很难把产品做到标准化。喜茶的创始人对产品的研究非常透彻,喜茶的产品不是用茶粉冲泡的,也不是用单一茶叶做配方,可能是用三四种不同的茶叶来制作。而消费者对此是有感知、有判断的。光有噱头的“网红”只是“伪”消费升级,这种失败案例太多。我认为,真正的消费升级还是要由技术驱动,由产品驱动。消费升级的内涵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用户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来购买一些体验。比如购买手机时,消费者会愿意多花1000块钱,购买一部具有设计感,或是颜色好看的手机。

Q:你“看中”的创新型企业是如何做到消费升级的?

A:健身、体育行业就存在很明显的消费升级。近年来,健身领域一直在发展,包括传统的威尔士、一兆韦德等品牌都在不断融资。区区十几年,他们的发展态势迅猛。在我看来,我们投资的那家健身房很有想法。首先,它以24小时开放的形式解决了用户的时间需求。很多用户理想的健身时间就是下班之后的夜晚,却苦于健身房的开放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解决后,健身用户对健身的热情猛涨,频率从一周一次变成一周三次,甚至五次。其次,传统会所型健身房的一大缺点就是人力成本高,需要配备较多的管理人员。而这家新型健身房尽量做到无人化、智能化管理:从进门开始,它就运用手环和人脸识别,只有会员才能进入;所有的设备,如跑步机、杠铃等,也都通过手环开启,避免了需要很多在场人员的问题。这样它就能快速复制。举个例子,传统健身房的体量一般是3000平方米,服务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社区。而我们投资的这种健身房,可以开进每个社区,连2公里都可以省去,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整体概念年轻化、智能化。这就是消费升级模式对原有需求的替代。

之后我还会结合自己之前专注的产业,与永久合作骑行相关项目。这也有消费升级的大势。体育行业内消费升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拉松。很多人跑完后还不满足,其需求上升到去进行铁人三项,自行车就是其中一项。然而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上海适合骑行的场所很少,缺乏专业的封闭赛道,室外骑行则容易受到空气、天气、路况、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更何况,骑行与跑步相比,对技能的要求更高,是否受过相关训练,效果相距甚远,往往车友会、自行车店的老板也并不专业。消费升级的做法是把这些课程标准化,并打造一个完全模拟室外骑行路况的室内环境,用设备监测你的心率、呼吸等。这一课程产品会给予客户专业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各种路况下的踏频训练、20公里和200公里的骑行路程中分别应该如何分配体力。我们自己总结下来,消费升级就是为大量的非专业用户,提供专业的体验。我们能够让用户体验到国家专业自行车队的场景,虽然并非通过课程就一定能够达到专业效果,但能确保专业的服务和体验。

Q:你认为不管是产品还是场景、体验,设计在消费升级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A:是的,再举一个鲜花行业的例子。原来人们只在生日时赠送鲜花。如今随着节日的日益增多,几乎每个月都有情人节,送花的场景就相应变多了。另外,购花需求的一大部分,是对家庭环境的装饰。原先,人们对鲜花的需求是传统的,购花就简单地去家附近的花店买,对于插花也比较随意。而现在,人们对花的品牌有要求,对品种有要求,对设计有要求,会选择“野兽派”这种设计和理念上乘的花艺品牌。 

最近有朋友转发给我一条帖子,介绍了一家沙县小吃的店面。小吃店的字体、环境、配色等方面都很考究。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能够在许多领域将设计转化为商业。其实市场对设计有大量的需求,颇具潜力。另外,我们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发现有一个群体,不论在海外还是国内,其创业都很成功——那就是媒体人的转型创业。他们知道用户的需求、痛点的所在之处,知道怎么宣传和传播爆点,这些“设计”的力量都夹杂着互联网的特性。 

传统上市公司面临转型

Q:你关注这么多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那身为上市公司本身,你们在运作上有何创新?

A:传统上市公司现在都面临着转型问题。我们原来的产业——自行车制造业,是相当传统的,许多人认为它基本上没有将来。我认为上市公司依靠自身产业发展来进行创新比较艰难,因为原先具备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以融资为例,摩拜单车的融资速度比所有上市公司都快。当然,上市公司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就是它本身拥有很好的资源,或是B端资源,或是行业上下游的资源。很多上市公司选择把资源卖掉,却很少有公司真正从产业内部整合资源进行并购,在自身大股东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做好企业转型。我认为,金融手段的投资肯定是将来每家上市公司都要去配置的。我觉得现在对上市公司来说,围绕自己原先的产业整合资源,多平台、跨界地观看,是必须的。其实创业也是如此,真正成功的创业公司,到最后一定是跨平台,以大而全的方式在创新。比如滴滴,现在也在投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这些就是它具备了平台条件以后的必做之事。如果它还围绕原来的业务,只是思索如何从其他租车公司手中抢夺市场,它就不会有长久的进步。

Q:在这过程中你认为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

A:大船调头难,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肯定会作出很多牺牲。大众和滴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大众要跟着滴滴一起创新吗?要模仿这种平台补贴、高峰期加价载客的形式吗?它还面临着政府的监管,不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毕竟拥有牌照的前提就是要提供公平的服务。传统企业如果不跟随效法,就好像变得不创新,就会被淘汰。令人最具切身感受的,就是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其短期肯定是吸引人的,长期不见得乐观。当供需严重不平衡之后,大量产能释放,其实是在透支以后的产能,这是最简单的经济道理。而这对老百姓的生活体验是有伤害的:马路边,总也打不到车了;共享单车如果占领了行走的街道空间,就会滋生出很多安全隐患问题……这对于相关监管部门也是一个考验,是严格卡住红线,还是支持野蛮生长般的创业,是否在早期的时候因其违规而扼杀,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因为对行业里的企业方来说,我们也需要合理的支持、鼓励和规范。

成功的投资往往是感性的

Q:你作为一个企业的投资人,是如何选择适合投资项目的?

A:做投资不能目的性太明确,而是需要多看、多聊。真正做出一个投资决策还是有很多其他因素的。比如我看好这个模式,但这个运作人能力不够,那我不会对它投资。或者我看好这个人,但他做的事情规模太小,我也不会投资。

我们非常鼓励纯粹理想性的事物,比如我们为一个20多岁的、颇有理想的小伙子投资。当我跟他沟通的时候,我能看到他对技术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的高空风能项目也是如此。项目最初是2个留美博士回国寻求投资。虽然他们年龄已经很大了,但至少我能够听明白他们讲的内容,其中不仅存在商业逻辑,并且很有可能改变整个能源行业的格局。这个项目用3000米以上的高空风能转化成电,得到了各个管控单位的支持。第一个电站马上就要在安徽投建了,可以说当项目走上正轨后,这一定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最终,它能够提供出一种清洁且能复制的、又比传统能源价格低的新能源。这项技术是自主开发的,国内人才专注研发了8年,投了2.5亿。像这种基础性的研发、不断的试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投资。哪怕并不可行,在探索过程中也能提供一些经验。

最理性的投资一定是对二级市场进行投资,而非一级市场;并且也不会去投资初创企业,因为风险没法核算。但最后成功的,往往是感性的投资。市场上有很多连续创业者,他们比较突出的方面是强大的募资能力。但我认为,如果只是跟风投资处于风口的项目,没有太多理想情怀的话,无法诞生非常伟大的公司。

陈闪

·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上海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 

·上海浦东青年商业联合会会长

·上海青联委员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