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可以算作一个智能终端,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直觉、情感、灵感、顿悟等形象思维,其中还包括很重要的前瞻洞察力与想象力。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期望有一种产品,可以有人类的一些综合能力。在科技进步让人的这种愿望有实现可能后,人类便开始对人工智能产品,比如,对机器人发生浓厚兴趣,甚至变得有些迫不及待了。 向难度挑战,一向都是人类的强项! 目前大众对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的要求,还是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能帮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如劳动、协助或提醒),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能想我所想的话,就感觉非常厉害(如电脑棋王阿尔法狗);当有朝一日,机器人能进化到“懂我”的时候,估计大家就应该开始警惕:太危险了! 其实人工智能的构想早就有了,电影发烧友都应该清楚,那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那台在太空船里发号施令、自己做主的HAL 9000超级电脑,就是人类的杰作。这个几十年前的预言,目前好像正一步一步在实现。 在科技发达的年代,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一般都能梦想成真,而且科技越发达,科幻由构想到实现的周期就会越短。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敢在这条路上往更远处想,鬼知道什么时候机器人真的会反过来操控我们?毕竟网络时代和手机生活的实现,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已。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 说到机器人,我们不能不提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位出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家,既是生物化学教授,也是门萨学会会员(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他不但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更以科幻小说为人称道,还被称为美国科幻小说与机器人之父。在他的机器人小说中,就曾为机器人设定三个基本行为准则,虽然只是虚构学说,但应用于现今时代也合适。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人不是机器,所以很不听话,也因此才会创作出一波又一波、充满奇思妙想,但大部分都违背了机器人原则的科幻之作,举几个脍炙人口的例子吧: 由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故事让人不寒而栗的《终结者》;夺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懂得欺骗人类感情的《机械姬》;去年美国HBO热播的科幻电视剧,满足人类欲望、开发AI主题公园的《西部世界》。 是否想过,其实人工智能极有可能是个自欺欺人的悖论?它除了带出控制与被控制、方便与被方便等问题,还会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当机器人能独立思考,他们就会思考独立;当他们懂得算计,就会“造反”!这不正好就是人类自身的如实写照吗? 面对科技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科技把人变成了机器,又把机器变成了人。 我猜,说不定人类就是很久以前由机器人制作出来的产物…… 作者:陈派 上海壹和贰设计创意总监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客席讲师 晨植阴阳五行研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