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然 】 那是10年前的一个早晨,细碎的阳光穿过层层树叶打下斑驳的光影,一口布满了青苔的水井,一间由上世纪的旧花砖铺就的房间,一幢周身斑驳的老别墅,像幅油画般出现在杨函憬的眼中,让他从此再不能忘。“从那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老的家具、老的物件和老的城区,对旧物的喜爱就这么培养了出来。”而旧物从此也改变了杨函憬的生活轨迹。带着对旧物的理想主义情感,杨函憬辞去了已经从事四年的稳定工作,选择了创业。于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家杂货铺正式开张了,新物与旧物共处一室,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氛围。说到当时的情景,杨函憬记忆犹新:“其实,那就是一间小小的杂货铺。”而从二手市场扛回来的一麻袋饼模,就是那间杂货铺拥有的第一件商品。“当卖家知道我要买这些饼模时,他惊呆了,因为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人要这些东西。”曾经在厦门很常见的做饼专用模具,早已被现代化生产所淘汰。就这样,杨函憬买下了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旧物,并将它们安置在自己最大的旧物——一幢老别墅里。其中,南洋旧花砖也是他在淘旧物时所发现的。可能因为花砖本就是铺在地上的,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所以在众多旧物件中,它从来都不起眼。杨函憬坦承,对花砖的爱从来都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于相处之中慢慢体味到的,愈久愈浓。一开始的花砖收集只是小规模的,而正式爱上花砖缘自一场营救活动。随着整片的老房子拆迁,一块一块的花砖被砸碎,杨函憬的心里充满了惋惜。毕竟这些花砖都是手工生产,且都经历了至少半个世纪的时光,那些色彩与纹样,早就已经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了:“它们要是全毁了,无论是谁,将来再花多少钱,也买不回这满地的记忆呀!”杨函憬就下定决心,“冒险地”开始大规模的收集。说做就做的劲头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伴随着的却是现实的艰难。由于超乎想象的花砖数量,杨函憬到后期甚至没钱付挖砖师傅们的砖款;庞大的数量意味着巨大的重量,如果按照一片花砖两斤六两计算,杨函憬收集了将近30吨的花砖,如此重的家伙,他通过古老的货梯全装进了老厂房的三楼,又因为物品超重被业主赶到一楼的临时仓库。此后,他仍继续收集花砖,重量几乎达到100吨。入不敷出的生活,迫使杨函憬开始变卖自己收集的花砖。原本以为理想败给了现实的他,却发现自己的做法或许是让那些花砖找到了更好的归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花砖的历史,喜欢上它的色彩和纹理。一个人对于冰冷的水泥花砖产生了情感或许是特例,但是当一群人都重新爱上花砖时,只能说明从第一块花砖出现开始,它就已经被赋予了生命力,这是真正承载了时间的记忆。而杨函憬所做的正是让花砖再次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绽放属于它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