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荐:我们,竭忠尽智地服务于生活

【原文/邹韬奋】

    《生活与我》

    作者: 邹韬奋

    选编:聂震宁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邹韬奋先生是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堪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一生为救国运动奔走、笔耕不辍之余,他领导的生活书店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竭诚为读者服务,深受广大青年的拥护,事业发展迅猛。自1939年10月起,邹韬奋在生活书店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上发表了22篇回忆生活书店创办、发展艰苦历程的文章,文章平实细腻,情真意切,脍炙人口,后来他将这22篇回忆文章汇编成《生活史话》。

生活书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生活》周刊创刊于上海,初由王志莘主编,1926年10月起由邹韬奋接任主编。1985年,《生活周刊》复刊,为新中国第一份生活类报纸。创刊200期的时候,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先生为《生活周刊》题写了“真诚地为生活着的人们服务”的办刊宗旨。

为纪念邹韬奋先生120周年诞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邀出版人聂震宁编选《生活与我》一书,《生活史话》与邹韬奋先生的自传体专著《经历》《患难余生记》(未完成稿)及一篇短文《韬奋自述》一起被收录其中。特此选摘部分章节,从中可体悟邹韬奋先生为“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的初心。

前身

生活书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周刊是民国十四年十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当时职教社的主任是黄炎培先生。大家鉴于《教育与职业》月刊要每一个月才刊行一次,而且是偏于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的比较学术性的刊物,于是想再出版一种周刊,每星期就可以刊行一次,专门用来宣传职业教育及职业指导的消息和简要的言论……“生活”两个字是由黄先生一挥而就的,也就是现在数十万读者所面熟的写得强劲的典型的“生活”两个字。

编辑

往往全期的文章,长长短短的,庄的谐的,都由光杆编辑包办,并不是他欢喜这样做,却是因为出于万不得已……取了十来个不同的笔名,每个笔名派它一个特殊的任务……仅仅有了许多笔名是不会凭空生产出文章的,那时没有听到什么“资料室”的名词,补救的办法是光杆编辑采用了“跑街”政策,常常到上海的棋盘街和四川路一带跑,在那一带的中西书店里东奔西窜,东翻西阅,利用现成的“资料室”,有些西文杂志实在太贵,只得看后记个大概,请脑袋偏劳,有的也酌量买一点。奔回“编辑部”后,便怪头怪脑地分配各位“编辑”的工作!

生活与服务

读者和我们真做成了好朋友,不但大大小小的事要和我们商量,在海外的侨胞和在内地的同胞,还时常寄钱来托我们买东西,买鞋子,买衣料,都在“义不容辞”之列,这当然需要跑腿,选择,包寄,买得不十分对还要包换:麻烦虽是麻烦,但是寥寥几个同事却没有丝毫烦躁或不高兴的意识,简直跑得愉快,麻烦得愉快!他们为什么不信托别人而却那样信托我们呢?这是本刊在读者中所建立的信任心。所代买的东西之中,书报占最大部分。

起初我们只是由同事兼带照料,后来愈来愈多,兼带不了,于是才于1930年设立“书报代办部”,对读者还是纯尽义务,不过与同行立有合同,用特殊批发折扣的一些收入作该部一部分的开销。最初主持书报代办部的是严长衍同事。这“书报代办部”是附属于“生活周刊社”的,它可算是“生活书店”的胚胎。最可注意的是它的产生完全是“服务”做它的产妇,服务成为“生活精神”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不是凭着口说说的,是的确有着它的可宝贵的历史。“生活书店”的发达,当然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但是服务精神,鞠躬尽瘁的服务精神,在千百万读者好友心坎中播下的种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这是我们所应永远记取,发扬光大的。

发展

竭忠尽智的服务精神,是“生活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萌芽,这种服务是随着《生活》周刊的发展而发展的。 《生活》周刊在三年间从二千余份增加到四万余份,它的声誉,一天天隆盛起来,读者群一天天广大起来。

约稿

我们敦聘到的第一位特约撰述是毕云程先生。既是特约撰述,照理应该致送薄酬,藉表谢意,于是经过再三慎重的考虑,每千字敬送名符其薄的稿费四毛钱!毕先生热心之至,每次得到“灵感”,写好一篇大作之后,就亲自乘着黄包车送来,来往车费恐怕总是超出全篇稿费,可是他却乐此不倦,一则因为他很敬重我们的苦中乐干的精神,二则因为《生活》周刊的读者群已在扩大,他的卓见有许多人看到……越弄越有劲儿,不但由国内四毛钱的特约撰述,发展到国外一只洋的特约通讯,而且还有漫画!由徐伯昕先生笔名吟秋的“免费”漫画到倪綗贤先生五毛钱的特约漫画,可算是应有尽有了!

飞跃

伯昕先生的辛勤支撑,劳怨不辞;诸同事的同心协力,积极工作,愈之先生的热心赞助,策划周详,以及云程仲实诸先生的加入共同努力,为本店发展史上造成最灿烂的一页。试举其荦荦大端:(一)杂志种类大增,有《文学》《世界知识》《妇女生活》《太白》《译文》《生活教育》等等,都是风行一时,万人争诵,杂志订户亦随着突飞猛进。 (二)本版书大增加,我们最初是以经售外版书为大宗,这时自己也有了编印本版书的计划。(三)邮购户大增。(四)创制全国出版物联合广告,首创十大银行免费汇款,以便读者订购书报。(五)同事人数由二十人左右突增至六七十人。(六)租赁四马路店址,并在该屋三楼之上自建四楼。

迈进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暴行却在继续增高中。为着推进救国运动,在这时期,我们办了每期销数量多时达二十万份的《大众生活》,承办了促成全国团结一致对外的《生活日报》……如有天理,本店是应该永久存在的,本店史话当然非目前所能终了,但是抗战开始以后的情形,为时较近,知道得多,不必就说,至于将来永续不断的店史,却有待于可畏的后生,区区谈到这里,要同诸君告别了。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