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书评:创新,天才的专利?

【文/马维】

    《被误读的创新》

    作者: 凯文·阿什顿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这个词,如今似乎已经将我们的生活整个包围了。不过人们都承认,普通人可能拥有一定的“创造力”,但是创新行为,却多半只能与那些凤毛麟角的天才人物发生联系,普通人是望成莫及的——想想我们小时候,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艺术家之类的头衔,往往只能用在那些伟大人物身上,便可知“创新”这件事的难度该有多高。

而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联网之父” 凯文•阿什顿看来,这种高不可攀的幻觉,乃是对“创新”的误读。这个词之所以会拥有如此之多的神秘感,多半是由几百年间的各类出版物反复渲染、 塑造而来的,但人们在证明其“神秘”时所引用的例子,却并非实情。

例如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曾经被认为是最好地诠释了作为创新行为之关键的“灵感”的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特征。可是,对莫扎特生平的详尽研究表明,他从没有写过这封信。正是对这类故事的证伪,有助于打破关于创新的那些浪漫成见和千古神话,而创造力的神话,往往暗示了,在人类群体中,只有很少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作者这本书力图证明的核心事实即是:创造很寻常。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可能,就如同每个人都同样拥有走路、运动的能力一样——尽管每个人的运动天赋会有差异。事实上,自15世纪专利制度在意大利建立以来,获得专利的发明者人数一直都在增加,从初始需要等上130年,专利发明人才能凑足一百万,到2000年,40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首次专利获得者。而人类,也是迄今唯一拥有“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想法的物种。所以作者说,“创造就是人类,创造就是每一个人。”

尽管如此,直到1935年之前,还没有人认真研究过创新的本质,也没有人关心创新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这或许仍然是上述偏见导致的:人们认为,创新只是奇迹,可遇不可求,都是飞跃式的,没有什么“过程”可言。但一名叫登克尔的学者,在《关于问题的解决》这部专著中,提出了“创新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这一看起来毫无魅力的结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做了很多实验,例如向人们提出问题,要求他们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他看到了思维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的全过程。由此他发现,头脑不会飞跃,解决问题并引导我们创新的是观察、评价和不断重复地试错。所以创新实际上总是循序渐进的,它不是感知上的突然变化,即所谓“灵感”能够带来的。

还有一个事实,似乎也是不应该忽视的:创新往往源于困难。当年,很多公司以为,智能手机只是手机。而乔布斯看到的却是,苹果公司作为计算机制造商,不能满足于让手机仅仅是手机,它应该是人们口袋里的一台电脑,打电话只是它的功能之一。虽然苹果公司没有生产过手机,但这一点也不要紧,因为它想创造的那个东西,本质上是电脑,是它一直以来都擅长的。

曾经,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从人口和地球资源的角度论证了人类必将面临的大饥荒和灭绝。但人类直到今天依然还在这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马尔萨斯预言的趋势并没有错,人类目前的人口数量甚至远比他预言的多得多。但是他错在对人口红利的估计上:人越多,创造者就越多,人们就可以互相连接,继而创造出更多的好东西,从空间到医疗,从教育到信息。在这部书的作者看来,这也是过去几十年创新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大量人口的消费会导致地球的危机,但我们用变化击败了变化;我们用持续不断的创新,延续了人类的历史。我们还会一直在路上。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