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心迷宫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自我之谜

【文/国生】

最近又有部美国大片牢牢地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它就是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奉为神作的同名日本漫画改编的《攻壳机动队》。就当下来说,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可能并不算新鲜了。故事的女主人公素子在一场意外中只留下了机能完好的大脑,后来在一个专门从事人体机械化服务的公司中,这颗大脑被嫁接在一台性能超强的机械身体上。手术成功后,素子进入国家安全部门工作,成为“少佐”,而之前有关素子的记忆大部分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些痕迹,而这些痕迹却对她产生了影响。之后,在执行任务时,她遇到了一个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她终于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自己和那个人一样,原来是流落街头的少年,却被那个高科技公司抓走做人体实验。少佐虽然是实验成功的产物,但之前有很多人却因为实验失败而被抛弃,成为“怪物”。少佐最后向公司的老板成功地发起了复仇,找回了先前作为“素子”的自己。虽然有眼花缭乱的黑科技的加持,但是在本质上,这依然是一个千百年来不断被讲述的追寻自己失落身份的故事,其核心问题便是“我是谁”。

心理分析:

不同于动物,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当然,很多动物都知道自己是不是受伤了或者是不是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但是它们并没有“我”这个观念,可是人类却是可以对“我”进行反思的,而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平凡的“我”,对于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谜。

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认为,我们的自我意识并不是打出生起就会出现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他把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称为“镜像阶段”:就好像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会看到自己一样,我们在他人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而这个最早的“我”便是在母亲的凝视中出现的自己。在这个阶段,我们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统一体,但之后我们发现,母亲的凝视中包含着某种“缺失”,这是作为凝视对象的我们无法满足的空缺。因此,拉康认为,我们就此进入了某种社会秩序,我们需要在这个秩序中让自己成为可以填补这种缺失的对象。这就展开了一段追寻“自我”的旅程。

有趣的是,根据这种理论,我们的自我总是他人眼中的自我,真正的自己是不存在的。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理论至少说明了为何追寻自我的故事会历久弥新,因为我们的自我始终在别处,我们永远也不能一劳永逸地成为“自己”。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