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设计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设计师

    罗小戍

    青年玻璃艺术家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庄小蔚

    上海大学教授 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

    吴昊

    青年玻璃艺术家

    江子迪

    青年玻璃艺术家

Q:怎样理解用玻璃进行“诗意”的抒情?

庄:写实主义的传统,在于定格最激动人心的一瞬间。但是今天,由于抽象技术的出现,它会改变人的看法。从20世纪开始,现代艺术都在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玻璃材质来说,这样的材质本身也非常不适合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以诗歌为例,在某一个特定的情景下,触发人的情感,并就此探讨另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抓住给你感受的那一刻,用玻璃并且只能用玻璃材质表现出来,这就是“诗意”的抒情。

Q:近三年来,玻璃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样的改变?

庄:朝文化现象转变。从前,玻璃艺术是完全建筑在西方的历史上的,但是,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三年来的教学中,我们恰恰不是在传统上深挖,而是从更国际化的角度去深挖。玻璃艺术的作品,是不是有故事,是不是和思想相关,造型是否意味深长,和文明有关。玻璃艺术需要从思想、文化和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Q:你的作品中,许多都是玻璃材质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你觉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罗:创造性的转化是我个人创作的一个指导原则。它不是临摹、照搬传统,也不是对传统的元素或符号的复制,亦非架空虚构的抽象。而是要对传统艺术整体把握,探讨其中“意象”及“意境”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如何启迪创意和激发新的可能性。学院玻璃艺术已摆脱玻璃媒材在实用与功能性的认知束缚,并逐渐打破玻璃偏重于传统“器物”造型与“雕塑”外观上的捆绑,开启了创作者在观念与精神层面上的探索。

Q:从雕塑到玻璃,是什么原因让你开始从事玻璃艺术?你所理解的颠覆性,又是什么?

江:在做雕塑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系列,是裂开的茶壶,无意之中实验到了一些透明的材料,于是就想用几年的时间来研究一样材质。我认为,人的性格和底色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就像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事物发生裂变的一瞬间。从雕塑到做玻璃艺术,都是从不同的窗口来看自己。对于创作者来说,为了故意去反对,就和故意去迁就是一样的,都掉入了一个陷阱,所谓的颠覆性,应该是基于自己本身的逻辑基础。

Q:“玻璃艺术在于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你的作品中怎样体现这一理念?

吴:每件作品的出发点对我来说比较重要,这个出发点可能是非常偶然性或有趣的。我觉得我的生活中,一直离不开“思考”这个动作,有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才是我们思考的本质。所谓的“无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些“错误”是必然要经历的,是结果的一部分,这些“无意义”的过程、结果、偶然的瞬间,反而都是最重要的。我想用玻璃这种材料,表达对艺术、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理解的“颠覆性”。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