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创意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透明的遐想

【文/董群力 图/受访者提供】

与漫长的玻璃历史相比,学院派玻璃艺术的历史似乎就短了一些。从1970年代,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次将其列为学院课程开始,玻璃艺术便展开了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在此之前,玻璃多数被用作工艺美术品,自此之后,玻璃便可以仅仅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思想的材质,无需讲究实用性,也不再单纯为了服务他人。这个时期,在美术史上被称为“玻璃工作室运动”,主要是指从艺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而这场名为“颠覆性|学院玻璃的实验”的展览,其中所展出的玻璃艺术展品,均来自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与学生之手:“通过这个展览,我们试图对大家有所启发,试图留下时代的印记,对历史有意义。”庄小蔚教授谈到策划这场展览的初衷时,如是说。

在此次的展览中,有多件展出的玻璃艺术品,出自于庄小蔚教授本人之手。比如,被称为《脸书》的展品,用玻璃勾勒出人脸与书本的形状,从而在视觉上呈现出Face和Book的效果。而这个名称同时又具有另一重意义,是用来沟通的通讯工具。 这种被称为“双重页码”的艺术处理手法,也被运用在另一件名为《战士的面具》的作品中。如今,我们所说的“人格”一词,便是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则为“面具”。在古希腊现实主义的学者看来,人类应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下,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而不至常因“心口一致”感到痛苦。这两件作品中,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城市、对玻璃材质之外的探索,也反映了玻璃艺术的第二重“颠覆性”的含义。

“颠覆性”的第三层含义,聚焦于审美。罗小戍的作品《佛教造像空间研究》系列,便是来自于他的几次丝绸之路行走之旅。当他回忆初会莫高窟的景象时,他这样说道:“一扇扇石窟门次第打开,光随之‘流’进石窟,周遭的雕刻、壁画也变得‘鲜活’起来,跃然壁上。”石窟中的雕像壁画,有的尚为完整,有的则已残缺或不复存在,但是这些不完美却使他读其“实”而思其“虚”,似乎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感悟,“我从中感悟到‘界限’并非事物终止的地点,而是事物开始存在的地方。”于是,罗小戍便创作了这一系列的作品,探讨“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在某个情景下触发人的情感,并借用实际存在的事物,探讨另一种思想,这种艺术化表现的形式,在庄小蔚教授看来,或许可被称作是一种“诗意”:“‘诗意’是颠覆性思想的另一件事。每个人都要抓住给你感受的一刻,用玻璃材质表现出来,并且这种感受只能用玻璃材质表现。所有的颠覆性都是内在发生的,它无处不在。艺术家通过作品在思考、在探索,也许很多作品,它仅仅是一个实验,但探索是永久的。”庄小蔚教授说。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