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秘境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大戏院

穿越七十四载光阴,魅影重生

【文/张晓雯 图/李无田 尹雪峰 洪军】

大戏院的优势,就是精、细、小,以一个很合适的体量落在一个很合适的路段。很难找到这样300个座位体量的小型剧院,靠着淮海路、靠着复兴路,既有现代化商业又富有历史人文的积淀。

前尘 几经周折,命运多舛

在复兴中路这一市中心的豪华地段,曾有一家历史不算短的电影院,它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名,曾经辉煌,曾经落寞。经过3年多的装修改造,上海大戏院将于3月底重新开张,回归它最初的名字和定位。穿越74年的光阴,仍然能说一句,每个上海人心中都有一座家门口的戏院,承载着属于自己的光影记忆。  

用历史上的几个节点足以看出上海大戏院周折的命运。1941年初,由外侨合营的上海影院公司购得辣斐德路近亚尔培路口(今复兴中路近陕西南路口西北转角)地块兴建影戏院,后因资金不足,未能完工。次年,与天平洋行经理罗古文订约,由其出资修建未完成的部分,加装发电机,租赁经营五年,初名银光大戏院。不曾想到,罗古文订约后,因其投入的资金仍不够完工,影戏院不能如期开幕,只好续登“注意开幕日期”之广告,为弥补建造资金之缺口,私下再与托哈齐订约。种种股权变动为日后该院产权纷争埋下隐患。1943年7月9日,影戏院正式营业,并更名为上海大戏院,首演由汪宗耀编剧、洪谟等联合导演、孙景路领衔主演,为喜剧《女人》。最著名的一场演出则当属1943年10月9日,曹禺的话剧《原野》于大戏院隆重首演,由戴旭导演。演出后好评如潮,观众纷纷盛赞“艺华”演员孙景路的演技,说她将泼辣、妖冶、热情、风流的金子给演绝了。 

好景不长,1944年2月24日,戏院演完话剧《陈白露》《正在想》后,因经营不善、无利可图,停演话剧开始改映电影,如首映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韩兰根、殷秀岑等主演的滑稽新片《步步高升》。颓势长期未得到改善,1956年,市房管局召集上海大戏院维持小组,宣布该戏院已属危房——墙身开裂,如不及时修建,有倾塌之危险,因无人管理,即日起委托市文化局代管二年,逾期收为公有,戏院更名为上海电影院。产权人之间长年的诉讼纠纷使得昔日公演歌舞多日的盛景不再。历经几番浮沉,虽承载了一代上海人的记忆,90年代的电影院也与时俱进增设了咖啡吧和卡拉OK,但终究没能敌过时代更迭的巨浪。2011年,上海电影院因年久失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停业整顿,却始终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为保护历史文化场所并使之焕发新生,由徐汇区政府与湖南路街道策划修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经营管理的上海大戏院,将在2017年3月以新貌亮相,整个改造后的开幕季伴随了一项“百年摄影展”的影像征集活动。还在做改造装修的时候,不少60年代的放映员、检票员,用各自记忆里不同的版本印证着大戏院的前尘往事。“现在变化真大”,附近的老居民也这么说。

变身 回归初心,贴近自然

“10年前和身边的小伙伴唱歌、吃火锅,现在都不要了,最好就是这里有什么演出、音乐会、电影,可以去看,大家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得到,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实上海文化广场就在一路之隔,我想大戏院的优势,就是精、细、小,以一个很合适的体量落在一个很合适的路段。”80后的童歆毕业于上戏导演系,此前大家熟悉的他或许是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的创始人,阿加莎·克里斯蒂经典悬疑剧《无人生还》的制作人,现在的他还是改造后上海大戏院的运营总监。是的,美琪、兰心、艺海、东艺……市中心的地盘从不缺一间新的剧场,但很难找到这样300个座位体量的小型剧院,靠着淮海路、靠着复兴路,既有现代化商业又富有历史人文的积淀。 

勒·柯布西耶曾提出现代主义建筑五要素:“底层镂空、屋顶花园、水平长窗、自由空间、自由立面”;安藤忠雄在代表作“教堂三部曲”中将水、风、光等元素无缝衔接,都无不指向建筑功用与自然的连结。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建筑学院的如恩设计创始合伙人郭锡恩,担任本次上海大戏院改造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就是这样将剧院的入口和售票区向建筑内部退进,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公共广场,连通室内外空间。“我希望在观众体验文化之前,这个新建筑就能带给人们一种静止、平静、庄严的感觉。”他说。重建后的上海大戏院,外观如同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所有楼层的表皮皆采用石材包裹,放弃窗户等开口,凸显出向内的天光。一层的内部空间采用带有弧形凹面的铜条饰墙,犹如旧时剧场的幕布,将观众引入剧场,轻盈的幕布效果和上层使用的厚重石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深入体验建筑的过程中,这种场景的戏剧感还会随着空间和光线的变化而不断增强。走进入口,屋顶上三口特别设计、造型不同的天井还为室内引入不断变化的自然光。 

童歆一开始很不能理解这项设计,担心刮风下雨造成的不方便。“有一天下雪,我在这里看过半夜十五的月亮,才发现不同天气的参观感受都不一样,会觉得很舒服。”改造后的大戏院辅楼还有个露台,太阳好的时候,观众完全可以来喝喝咖啡,享受惬意时光。

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完整保留了74年前的内里整体框架,拿老结构做修缮,“回归初心”式的改造除了体现在外观上的自然,也体现在理念的天然。现有11x22个座位,能根据剧目加座,最多时也仅有300席。黑匣子剧场的设计方便各种形式的表演进驻施展,不仅如此,座位还全部能随时收干净。“是一个完全open的剧场,不是到了晚上7点半演完就结束了,白天也会把整个剧场打开,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展览,只要观众愿意,睁开眼睛就可以进来。”童歆介绍道。

今生 剧院魅影,盛世文艺 

2016年12月底,停业13年的“大世界”重开勾起了一代上海人的回忆。不少人都说,尽管定位与样貌令人迷茫了,但肯定会再进去看看、玩玩,哪怕只是再照一次哈哈镜。大概这就是所谓“情结”在一个地域的人心里挥散不去的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文艺生活确实丰富多样,而今更是异彩纷呈。诸如人民广场附近,国泰、大光明等电影院经过改造,兼顾了旧时的风貌与现在的风采。 

在徐汇板块,这样的文化创意“翻案”不在少数,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咖啡馆文化群,与戏剧有关的地标更多。2015年,赖声川在美罗城顶层落成了他的专属剧场“上剧场”;安福路话剧艺术中心也常年输送着优秀经典剧目。如今上海大戏院更是成为淮海路华丽变身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案例。饱含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内涵,在现代的设计元素中迅速传播、绽放。 

早些时候,电影院被唤作戏院,某种程度来说,戏剧、戏院更为贴近真实、贴近观众,正如著名舞台剧导演林奕华曾说的:“正确的观众是来剧场和我对话。”改造后的上海大戏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亲民——剧场与街道之间界限的模糊,半开放的不阻隔,恰如穿越回40年代,沿街而立,不招徕也够亲和,随时随地走进去无压力。比起文化广场上演《莫扎特》《剧院魅影》等大戏,上海大戏院一年200-220场小而美的原创戏曲和经典话剧,配合常年的活动、展览,接的是地气。或许,家门口的戏院,才是戏院本该有的初衷和样子,留存在每个上海人的心中。 

链接LINK

上海大戏院3月开幕季活动

·RE源·跨界当代艺术展

由上海大戏院、阿里巴巴1688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在新旧融合演变的时代,每个领域都在探讨如何创新,也不断循环于重塑、反思、再创造、革命、重生。开幕展览将剧院、电商和艺术院校这三个原本平行无交集的平台跨界融合,集结近30位当代年轻艺术家,将老物件、老手艺带进这个既老又新的剧场底层空间。十几件/组新颖多元的作品以影像、装置艺术和现场表演艺术等形式呈现。

时间:3月10日至3月31日

·开幕大戏《原野》

致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青年导演何念执导筒,以新理念做全新解读,从去年10月开始,整个剧组紧锣密鼓的排练同步配合大戏院重开的风貌。1942年的《原野》和现在的《原野》是同一个剧本,但时代变迁后的解读,早已让它变成了另一个《原野》。

时间:3月31日至4月5日19:30 

·当代艺术昆曲周

触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题材,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昆曲艺术周”,亮点剧目有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曾在去年“纪念汤莎400周年”背景下创排而成,一经推出便引起多方关注和热议。这也是导演李小平、编剧罗周、主演张军这一海峡两岸铁三角继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之后的再度携手。

时间:4月7日至4月16日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