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版:育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会对别人的言行看不惯,有时你都不知怎么的就得罪了他;而另一些人则始终乐呵呵的,跟谁都处得来,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烦心事儿似的。前者是敏感的人群,而后者则属于钝感力强的人。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他在《钝感力》一书说:“钝感力,就是被斥责也不气馁,能够保持开朗的心情,很快复原,这是一种才能。并非只有灵活和敏锐是才能。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是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才能。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让你大展拳脚。”

说到钝感力,我不得不提电影《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和《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们虽然笨拙、木讷,可就是凭着超强的钝感力走向成功的。

而据笔者的观察,中国独生子女的钝感力普遍很差。

《2016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有主见,不将就”是90后的显著特征。 另外,他们普遍存在职业定位模糊及抗压性较差等特点,往往“说走就走” ,跳槽意愿较为强烈。

再让我们看看80后们。根据《2011年沈阳婚姻报告》:“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着,一旦进入到复杂的婚姻关系时,双方都不愿意受一点委屈,不愿意凑合和妥协。”

或者有人会说:干吗要凑合和妥协?我就要做我自己。做自己没有错,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人会始终让着你、迁就着你?协商与妥协,是我们与世界相处时的常态,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的技能。要不然,就像那些有着易碎玻璃心的80后、90后,在还没明白婚姻和工作的真谛时,就已经因为委屈和受不了而离婚或是频繁跳槽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脆弱呢?

在此笔者以为,当年父母们没有从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钝感力,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作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很容易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甚至觉得外部世界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来就着自己,从而摆不正自己和其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特别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一些钝感力的培养。

那么,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呢?

第一,要帮助孩子迅速忘记不快的事情。比如刚学走路的小孩子摔倒了,父母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跑过去扶孩子,并一个劲儿地问疼不疼,而应做出一副淡然的样子,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看到父母平静的表情,才会意识到摔倒很正常,爬起来就是了。

这样养大的孩子会比较皮实,不会过分在意一点点疼痛和不适。

第二,父母要帮助孩子具备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也继续挑战的精神。孩子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要放弃,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认识到只要坚持和努力,就能实现目标。

第三,父母要训练孩子坦然面对批评和不中听的话的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外界的负面评价,当孩子因此沮丧时,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析,老师和外界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该如何改正,让孩子把关注点从老师批评的态度转到可以改进的行为上。

如果孩子因为同伴不中听、不友好的话语而感到生气,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会那么做。当孩子能换位思考的时候,往往也更容易释怀。

第四,提升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父母不妨每年都安排一两次旅游,出门在外,环境变了,吃的食物、住的条件都与家里不同,让孩子学会入乡随俗、适应不同的环境。

比如我们在欧洲时,只能吃西餐,到后来我们大人都非常想念方便面,我女儿倒还挺适应。可见孩子在环境适应方面的钝感力未必比大人差。

我坚信,从小经过钝感力训练的孩子,将来面对领导的批评,能很快地复原心情;面对人际间的摩擦和矛盾冲突,会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此外,钝感力强也是赢得爱情和经营好婚姻关系的秘密武器。

钝感力强的人,情绪稳定,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平顺的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在工作中施展才能,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既然从小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如此重要,那么,父母们,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赶快行动起来吧!

王文诺

生于上海,成长于北方,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曾在德国大学进修,有德语口译、德资企业和国企工作经历。自女儿出生后,潜心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2009年开育儿博客至今,关注人气超过3万。

 

 

青年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