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创·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系列报道(四)

曲阳四小:让学生在AI氛围中成长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徐红清

    学校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秉持着“让学生看见自己,让学生成为学生”这一理念,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从2006年开始走上信息化教学的道路,至今已有18年。作为一所智能化教学引领新变革的学校,该校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今年入选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行动路径中,学校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感知AI、应用AI、理解AI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从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徐红清

有学生的地方处处有发明

该校校长朱依黎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校园、课堂,从而让学生看见自己,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带领学生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问题,并用智能化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学校推进社团活动的初心。在学校的科技社团中,由学生自己研发的“智能感应灯”“智能闹钟”“智能穿戴设备”等小发明灵感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场景。三年级的胡天予和魏子泠是学校信息小达人社团的成员,胡天予接触Scratch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设计出了好几套互动小游戏,“蛋仔派对”“烟花”等成了班上的网红社交小游戏,“自己开发、设计这些小游戏,还设计了巅峰赛、抽奖等小环节,同学们都很喜欢,让我取得了满满的自豪感。”胡天予说。

“我们这里,处处都有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美术课代表董怡然带着记者参观学校的信息教室,“有门窗感应器、头顶防火警报这些保障安全的设备,也有可以时时跟我们互动的智能音箱等应用软件。”在三年级英语课代表田昕蔓看来,机器人助教Alix对她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在课堂上提供实时反馈和对话机会,提升口语能力。课后,在家学习,Alix也会即时反馈我的英语口语发音是否标准,很实用。”田昕蔓说。在这样的AI学习氛围下,三年级的徐晏晨从5岁就开始学习编程,让他有了更加沉浸的体验,也更有兴趣愿意去探索AI。

五年级的朱平远一开始只想自己制作一套电脑游戏,后来发现AI的交互体验有着不同的乐趣,渐渐就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使用AI。他参与了学校的“诺奖计划人工智能课程”,在今年的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发明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及北斗卫星的山洪报警系统,“山洪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设计的这款小巧的山洪监测装置,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整合北斗定位模块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环境参数、位置信息以及降雨量等数据,实现山洪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让他自豪的是,这套发明最终获得了市级二等奖。

AI赋能课堂

创造多样化学习场景

学校开设的AI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软硬件操作能力。比如通过数字化软件和音乐助手,学生可以创作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在科学与技术课上,学生借助数字化实验系统进行实验,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VR技术和烟火软件,学生可以在线上线下的美术馆中体验烟火的乐趣,打破学习边界。学校还建立了智能图书馆,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时统计和分析学生的阅读数据,为图书的采购和更新提供参考。此外,学校还在物理空间的设计上下了不少的功夫,梦幻列车等创新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和资源。

在校长朱依黎看来,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并且将人的使用和使用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智能软件都是工具,最终都要基于学生数据,研判学生需求,从而服务学生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AI热潮下应该具备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等素养。”她介绍,为有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学校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框架,全面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AI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运用AI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升。”科学与技术老师陆璐露介绍,目前在小学科学与技术的课堂中主要借助人工智能为科学探究学习提供支持,例如在课堂上借助传感器技术,帮助学生收集到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后台的运算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表数据,从而支撑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比如体育教师通过智能评价平台,定期收集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形成报告和建议,最终反馈给教师和家长,用于及时调整教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