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落成,成为龙年开年之后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大事件。这家地方性博物馆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博物馆所在的殷墟遗址百年来持续不断出土的甲骨和刻在上面的甲骨文,代表了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华文明的里程碑。青年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她表示,对甲骨文的研究从未间断,中华文明的密码会在这些文字中逐渐露出真容。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甲骨文的发现否定了“东周以上无信史” 建于殷墟遗址之上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商代文物。但殷墟最为人所熟知的毕竟还是甲骨文,所以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甲骨陈列备受关注。 赵清荣对青年报记者说,他们考虑到观众的这种关切,所以尽管河南安阳另有中国文字博物馆,但殷墟博物馆新馆依然在甲骨文物陈设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子何人哉”专题展之外,当年被称为“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南地甲骨也在博物馆的中心位置陈列。这些甲骨都曾进入历史课本,是很多民众的青少年记忆,也是他们对甲骨文最初的认识。 赵清荣说,殷墟的一片甲骨之所以能够“惊天下”,就是因为甲骨文的出现实在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了不起的节点。在甲骨文之前,世界上其他地区虽然已有文字,但是都不成系列,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本身就说明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而成系统文字的出现则将这个阶段推向了更高潮。 文字有了系统,加以考古发掘印证,那就可以纪事和纂史。“上世纪20年代,‘疑古之风’很盛。很多人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甚至认为商朝都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朝代,只是后人臆想出来的。”赵清荣告诉青年报记者,甲骨文的大量被发现,以及文字里所记录的历史,实证了商王朝的存在。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的信史起源于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现在甲骨文将这段信史整整向前推动了1000年。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 小屯南地甲骨发掘于1973年。但其实考古界对甲骨的发掘已持续百年之久,从未中断。赵清荣对记者介绍,和小屯南地并不遥远的小屯北地的发掘就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殷墟甲骨发掘始于19世纪末)。为了给“疑古之风”以沉重打击,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 殷墟发掘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持续近百年的殷墟发掘,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的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由中国学者首次独立开展的大规模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而殷墟的发现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其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惊喜即便放在今天依然让人心动不已。赵清荣告诉青年报记者,这次殷墟博物馆新馆之新,除了馆舍新之外,还有陈设内容之新。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在殷墟博物馆首次展示,包括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辛店晚商铸铜遗址等。这些珍贵文物和考古成果,全面呈现商代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的辉煌成就,深度阐释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让世人更直观感受以商文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华彩时代。 对花东H3甲骨窖藏坑的110余片甲骨的呈现也充满了新意。赵清荣告诉记者,当年花东H3甲骨窖藏坑出土了1500多片甲骨,他们从中特意挑出了110余片甲骨,上面的文字都和一个叫“子”的人有关。“子何人哉”特展讲的就是这个人的故事。经过专家的推测考证,这位“子”可能是商王武丁之子,称之为“子”,也是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问卜者的尊称。 这位“子”敏而好学,博学而多才。他不仅载文载武,习练射御,而且还秉修乐舞,田车既好,弓矢斯张。而他占卜的事情则包括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及入学、乐舞、射箭、御马、疾病等众多领域。更为难得的是,这些甲骨还涉及了“子”侍奉商王武丁及妇好的一些细节,显得十分虔诚和忠心。 赵清荣表示,在一些早期文明中,先人都是通过绘画来记录生活的,甲骨文出现后,人们终于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和记录生活,使得今人仍然能够了解三千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也是甲骨文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古老文物的普及需要高科技的“翅膀” 关于文明的定义,考古学者大多认可的是作为文明的古代遗存,应该有城址、冶金术、发达的礼制和文字四大要素,而这些要素在殷墟遗址中都有体现。因此,殷墟遗址是商王朝都邑文明的体现。 现在学界的一个共识是,殷墟不仅是商晚期都城的遗址,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赵清荣说,殷墟博物馆新馆对于商代晚期文化的呈现是全面的。不仅有最负盛名的甲骨,还有青铜器、玉器和陶器。新馆共展出约4000件/套文物,其中90%以上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下属的安阳工作队自1950年发掘的文物精品。 对于殷墟博物馆新馆,赵清荣以“四新”形容之。首先就是“理念新”,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了低碳绿色原则,注重主馆建筑与殷墟遗址和谐共存。为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重要案例。然后就是“气象新”,让观众到了新馆都会感到一种全新的面貌扑面而来。再者就是“内容新”。新馆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各类器物近4000件,其中四分之三的珍贵文物都是首次亮相,让观众能够走进甲骨文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殷商,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最后就是“展陈新”,古老文物的普及需要高科技的“翅膀”,他们广泛运用3D裸眼技术,还有数字的虚拟技术、激光投影、数字沙盘、透景画壁等高科技。让人们能够多维度地立体化地沉浸式地感受我们文明传承和甲骨文的魅力。这也是对文物“活化”的一次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