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

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给让青年没有后顾之忧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要让青年找到家的感觉。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施剑平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对于青年安居问题,应该是多层次地予以关心和保障。”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要采取措施让各领域的青年人才住下来、留下来。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只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越来越完备,才能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

不要因找房租房搞得身心俱疲

黄勇平从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起,早些年自己也有学生,因为生活成本特别是租房成本过高而选择离开上海发展,但过了几年还是心生了悔意,这让黄勇平看了十分痛心。

他还注意到,很多青年常常还要为不稳定的租房而伤脑筋,房租增长太快,房东要卖房子,这都会导致生活的奔波劳碌。几次三番找房租房,弄得人身心俱疲,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工作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就在上个月,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项目正式投入使用,80位青年文化人才喜迁新居。乔迁新居后,居住面积比过去翻了一倍,加上享受了补贴,房租比原来减少了一半的不在少数。这一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和普陀区联合打造,首批提供150套文化人才公寓住房,有一房和两房两种户型。这也是继首个文化人才之家项目落地虹口后,市委宣传部和普陀区合作,推出的文化人才之家普陀项目。

黄勇平为之感到高兴,但他指出,应该关心好各个行业的青年人才,推出专门政策,政府、单位都出一点力,让普惠的阳光照耀到更多的群体上。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社会优化供应结构,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多元化住房需求和租金负担能力,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做好多层次多元化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建设。

事实上,除了建设好人才公寓,房源还可以在哪里,黄勇平也就此给出自己的想法。此前,他在走访市住建部门时了解到,上海家庭有不低的比例拥有1套以上的住宅。他觉得,有没有可能有相关的机构把社会上的这些资源收集起来,进行一些简单装修出租,同时签订一定的出租房期限,从而保证提供房源的相对稳定性,而对愿意这样出租房屋的家庭也给予税收杠杆的倾斜。既有了相对稳定的房源供应,对租房者而言也有相对合理的租金和一定的时长。

探索“地铁上盖”创造新公寓

在黄勇平看来,相对人才公寓的定点,社会房源的好处在于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有利于根据通勤距离和对区域的偏好去选择心仪的房源。专业统一的经租模式,也让青年租房时放宽心,不用总想着下一次搬家的事。

除了人才公寓、社会化房源,黄勇平还看到了“地铁上盖”创造出新公寓的可能性,他希望有更多途径共同来助力解决青年安居。

“地铁上盖”,是一个经济术语,是以地铁为核心,在其上部空间建设地铁配套设施,进行商业、办公、住宅等多层次开发建设。以轨道交通为先导促进城市发展,围绕地铁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

“早年我在日本东京工作的时候,就看到日本很多地铁站都发展成一个个小商圈,每个地铁站上面有商业空间或是公寓空间。最大的好处就是,住在这种公寓里的人下了楼就可以进入地铁站。这样,即使上班路程远一点,但只要在地铁线网,其实就很方便了。”黄勇平介绍道。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对青年还是有吸引力的,也因此,他建议,应该各方联动做一些调研,朝着“地铁之上”的空间再做一点加法,“从技术上说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权益协调等。”

另外,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租房,银行是不是也可以探索初始几年里提供租房贷款,来帮助青年租住“第一步”走得更稳健。黄勇平也提出了这般建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