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轻一甩,针头就像飞镖一样“飞”了出去,随即准确地扎进血管,这个过程仅需要0.5秒,在病人还没来得及感觉到痛之前,扎针已经顺利完成。 这不是武侠片里的传奇动作,而是真实地出现在沪上医院的抽血窗口。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很多病人都知道,抽血窗口的90后检验师李富升就是一位“飞针侠”,即便遇到又细又脆的“问题血管”,他一样可以一针见血,病人几乎无痛楚。不过,除了小伙子的“飞针”让人点赞外,更多人点赞的是那颗温暖的心。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一针0.5秒】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血已经抽好了,好像被蚊子轻轻叮了一下,几乎没啥感觉。” “飞针,靠的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力。病人抽血时痛感少了,他们对看病的恐惧或抵触情绪就会减少,这对后续检验以及治疗都有帮助。” “飞针手法”,往往是病人还没反应过来,针就已经扎进血管。“飞针侠”扎针时,如同射镖一样,进针极快,准确并轻巧,让病人感受到的疼痛较轻。1993年出生的李富升正是一位“飞针侠”。 上周五早上8点,胸科医院检验科窗口如往常迎来了早高峰,采血窗口的病人多而有序。一位姓张的阿姨拿着排号单,在李富升前面坐了下来。 眼前的李富升是一位长相帅气、性格开朗的大男孩。采血针、皮条、采血管便是他的操作工具。李富升叮嘱张阿姨握住拳头,在她的手背上拍了几下,确认好血管的位置,做好消毒。紧接着,只见李富升手指轻轻一甩,针头便“飞”了出去,准确扎进血管。整个过程轻巧而迅速,有点像网友们说的“蚊子叮人”。很快,两管血就抽好了。 刚抽完血穿上外套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血已经抽好了,好像被蚊子轻轻叮了一下,几乎没啥感觉。” 老病人李阿姨当天也来窗口找李富升抽血,她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来了。采访中,李阿姨不住点赞这位“飞针侠”:“小伙子手法好啊!我生病很多年了,好的血管没剩几根了。小李医生能一下子找准位置,每次都能一针出血,并且还让我记住好的血管位置,这样如果去其他医院也能一针扎准。” 快、准、稳!采访当天上午,李富升为近100位病人抽血。在记者近距离拍摄下,无论是正常速度看,还是放慢了看,李富升的“飞针”都在一瞬间扎入了血管,扎针动作基本在0.5秒内完成。 “飞针,靠的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力。”李富升这样解释,针头“飞”进病人血管的速度越快,病人体感越不痛,扎完后也不会起淤青血块;一针进血管,不退针、不反复扎,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溶血感染,确保血液样本检测的精确度。“病人抽血时痛感少了,他们对看病的恐惧或抵触情绪就会减少,这对后续检验以及治疗都有帮助。” 【一心做一件事】 “无他,唯手熟尔。沉下心、用心做一件事,自然就会做好了。扎得多了,用心多揣摩,也就有了心得。” “其实采血不是靠看,主要靠摸,摸出静脉的位置、方向,判断下针力度。飞针采血也是一样的。” 一个眨眼的工夫,就能完成一次“飞针”。但是,这一手好功夫又是如何练成的?李富升的答案很简单:“无他,唯手熟尔。沉下心、用心做一件事,自然就会做好了。扎得多了,用心多揣摩,也就有了心得。” 无论工作或生活,最难的是自己认同自己。传统观念中,抽血这些医学项目总是与温柔、细致关联在一起;而男孩也似乎总和“大大咧咧、毛手毛脚”分不开。李富升说,抽血窗口的男检验师比例相对较低,多年前也遇到过带着怀疑目光的患者和家属:“你行吗?”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男检验师一样可以将抽血这项工作做到极致。 要练成飞针采血,先要打好基础,掌握普通采血的要点。真正上岗前,李富升经常见缝插针在橡皮管上练习,因为橡皮管的触感和弹性跟人体血管最相似。飞针采血靠手腕发力,带动手指,“手指有一个弹出的力,轻巧地进针,掌握这个力度要靠多次练习才能形成肌肉记忆。针对血管条件不同的病人,力度要有相应变化。” 下班后,李富升也常和同事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技术。大家一起切磋,再加上看书学习,慢慢摸索出了飞针采血这一招。 那么,如果无法看清病人血管,飞针采血还能派上用场吗?李富升笑着解释,“其实采血不是靠看,主要靠摸,摸出静脉的位置、方向,判断下针力度。飞针采血也是一样的。” 对于没有弹性的血管来说,每抽一次血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我们的针是0.7毫米,个别长期放/化疗患者的血管也就比针粗一点点,大约在1毫米以内,而正常人的血管大概在5毫米以内。”李富升给记者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一位晚期肺癌病人来抽血,因为化疗药水对血管有极大的损伤,他的手臂血管已经抽不出血了。“我只能从他的腿上抽,但是他的腿和胳膊一样细,上面的血管一样非常细微,我就一边拍打血管一边慢慢进针,一滴一滴地抽。为了不让管子里的血凝固起来,我只能用右手帮他抽血,左手不停地摇晃试剂管。” 越投入,越热爱,越离不开,而“小李飞针”正是在这一次次高难度的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技巧。采血也有“回头客”,这是对检验师的认可。“小李飞针”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知道,有病人甚至“慕名前来”。“其实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李富升说。 【一个人一“窗口”】 “小小的抽血环节看似不起眼,却是舒缓病人病痛的一扇窗口。越是细小的细节,越是需要医护人员去用真心去守护。” “没有玻璃,交流变得更加直接。我们的检验师可以更近距离和病人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真正走近他们的心。” “医生,我的血管不好找,能不能一针搞定!”“医生,能不能轻点,我怕针。”……这样的询问在各家医院的检验科采血窗口,每天都有。作为整个检验流程中的一小环,抽血看似不起眼,却是舒缓病人病痛的一扇窗口。 来胸科医院验血的多为心脏病、肿瘤复查患者,其中有些病人经过长期化疗后四肢水肿,血管几乎被组织液覆盖住,而且比一般人更硬和脆。“扎针抽血,是检验科医护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但这恰恰最能体现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佳谊说,“小李飞针”之所以在病人中口口相传,就是解决了不少病人的“心病”——害怕扎针害怕抽血。“小小的抽血环节看似不起眼,却是舒缓病人病痛的一扇窗口。越是细小的细节,越是需要医护人员去用真心去守护。” “不过,准确来说,我们的抽血窗口不能称为‘窗口’,更应该算是个平台。”王佳谊告诉记者,胸科医院门诊共设立四个抽血位置,每天抽血超过600人次,每月1万人,一年要扎十几万次。但是和传统的抽血窗口不一样,这里并没有设置玻璃。“没有玻璃,交流变得更加直接。我们的检验师可以更近距离和病人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真正走近他们的心。” 正是在这个没有玻璃窗的采血窗口,李富升采血的时候,总是不忘多叮嘱病人几句。“叔叔,记住这个好的血管位置哦。”“阿姨,抽完血三天记得查报告。”……针对平日里病人问的比较多的一些问题,李富升还专门利用空余时间制作成了科普小手册,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四期。“每次来这,都会感觉暖暖的。”一位老病人说。 生活中的李富升养了一只猫,他的微信头像正是他的猫咪。难得有时间出去旅游,他也会带着他的爱猫。“喜欢小动物的人,通常都会特别善良。”私底下,同事如此评价李富升。就在门诊抽血台不远处,墙上挂满了许多病人专门赠送给李富升的感谢锦旗,这些是对他最大的肯定。送来锦旗,有人是感谢李富升的专业技术;也有人感谢他除了抽血之外,给予的各种帮助。 事实上,除了抽血工作外,李富升还有很多检验科的其他任务,但是他还是深深热爱着没有“窗”的抽血窗口,因为与病人近距离接触,他觉得“可以传递温暖,特别有意义”。不过,李富升说,“小李飞针”代表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检验科窗口团队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练就了各有特点的“飞针”技能。 而李富升也和同事一起精益求精,练就本领。“其实没有很深奥的秘诀和技巧,多练习,日积月累,才能熟能生巧,让更多患者受益。”李富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