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抓住机遇用好AI技术让青少年更有创造力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长期耕耘教育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刚抵达北京,就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在谈及最近频上热搜的Sora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秉持的观点是,“希望通过Sora等技术,让孩子学得更有意义。如果你能借助AI技术写出出色的论文,也是一种成功。”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希望通过Sora等技术让孩子学得更有意义

“大家这段时间对Sora特别关心,很多人可能认为它会对影视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其实它对整个物理世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应用将来会非常广泛,包括机器人、视频分析、无人驾驶、生产等。”倪闽景非常看好Sora对教育的改变,他认为,如果说它对其他行业是赋能的话,对教育来说则是一次革命的机会。

在倪闽景看来,青少年学得再多再快也不可能比得过机器,人和机器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能否通过Sora等技术,让孩子学得更有意义更不一样呢? 通过人工智能让他们变得更有创造力,这恐怕才是教育的大方向。在这一点上,相信教育也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变得更为灵动。我本人是非常期待的。”

他透露说,自从去年到上海科技馆任职后,就开设了一个人工智能展区,邀请专家做报告。家长学生只要在网上预约成功,就能和科学家零距离对话。“有的高中生问的问题相当好。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智能家居,就提到了未来的AI家具的概念。当然也有孩子担心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学习还有何意义。”

倪闽景告诉记者,过去的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新技术出来,一定会淘汰掉一些老的职业,但与此同时也一定会带来许多新职业。200年前没有电影,现在多少人从事影视行业。以前没游戏,现在多少人从事游戏行业。

对于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他的观点是“看好”。“我个人认为,利用技术来做某件事,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是一种进步。人工智能最大的功效,就是把工具化发挥到极致,替代掉人的工具化。比如电饭锅的出现,替代了DIY烧饭的流程。”

倪闽景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有学生利用ChatGPT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或者有影视工作者利用Sora创作出非常好的电影,也是一种能力。AI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此次,倪闽景还会将自己一直关注的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的相关提案带到全国两会上。他的观点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并不全是天才。”

他指出,现在有一些误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学、初中开始遴选。其实,要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要机遇。特别是小的时候,比较难辨别谁是拔尖创新人才。

他举例说,去年,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这些发现助力疫苗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而考里科竟然只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兼职教授,她出身贫寒、中年失业、患癌,因为研究领域“不受待见”,坐了30多年的冷板凳。

“其实,在没有获奖前,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大部分默默无闻,在冷门的研究方向上兢兢业业,被很多人不理解。”倪闽景认为,和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一样,后者是可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却不是。

倪闽景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也许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中也会诞生拔尖创新人才。只要你有不一样的脑回路。”

■04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