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观者对肿瘤患者的命运唏嘘不已,如何让患者“吃得上药、吃得起药”,在我们身边,一批又一批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不分昼夜地在与疾病赛跑。科研之路无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柳红就是一名永不停歇的跑者。 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柳红是我国药物科学、药物化学前沿领军科学家,为我国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和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把新药研发比喻成一场场马拉松赛跑的话,她获得的奖牌还真不少。她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在多个疾病领域发现10余个1.1类候选新药,9个处于临床研究。弹指一挥间,她已经在新药研发的跑道上奔跑了25年。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柳红,从小就对配药特别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科研就像升级打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些年来,柳红带领团队发展系列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开拓和完善新药设计和优化策略,构建结构独特、多样的类药性化合物库,为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的化学结构基础。针对创新药物研发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并提高其成药性的新策略、新方法”这一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她潜心研究探索,提出了系统化的研究策略并成功应用于创新药物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论文他引20403次,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始终奋战在创新一线 这些年,柳红带领团队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新药创制研究。 “我们团队一直都在关注禽流感、艾滋病等涉及重大公共卫生疾病的药物研发,为国家卫生安全进行技术储备。目前,我们已经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老年痴呆、抑郁症)、病毒(艾滋病、新冠病毒)、抗肿瘤等多个疾病领域发现12个1.1类候选药物进入研发不同阶段,9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其中5个已完成I期进入II期/III期临床研究。”柳红介绍说。 由柳红带领项目团队自主开发的抗艾滋病项目塞拉维诺目前已处于临床I期研究,前景可期。这个项目源于2013年,项目团队进行了对抗艾滋病药物马拉维诺的研究工作。但实验结果显示,马拉维诺会抑制人体的代谢酶,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毒性,导致其不能成为鸡尾酒疗法的候选药物。 “我们项目团队以马拉维诺的临床缺陷作为切入点,继续进行化合物设计、合成与结构优化,以期得到类药性优于马拉维诺的候选药物应用于临床。”柳红回忆说,经过层层筛选,他们得到了候选新药塞拉维诺。但由于抗艾滋病药物项目利润小、转让难度大,国内外鲜有感兴趣的药企。“作为国家队,我们不能选择退缩。暂时没有合作企业,我们就与合作单位一起自主推进临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药物所对我们的项目也给予大力支持,在专项经费支持下,塞拉维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即将完成I期临床研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上海药物所迅速响应成立攻关团队,柳红也率领研究小组进行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早在抗SARS期间,她和同事们就在蒋华良院士带领下,在抗SARS药物研发科研攻关中,发现了一批有效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这些抗冠状病毒的前期研究为后面新冠时期的药物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病毒所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抗SARS-CoV-2病毒候选药物FB2001,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其临床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耐受性好,且无需联合药代动力学增强剂(如利托那韦),可降低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柳红介绍说,目前,注射用FB2001和雾化吸入用FB2001均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拟用于治疗中重度住院患者和轻型/普通型门诊患者,将覆盖满足多种类型新冠肺炎患者用药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