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2024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1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政协委员姜雪峰持续关注科技创新这一热门话题

科创需要全社会氛围营造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展台。新华社 图

    市政协委员 姜雪峰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上海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地在催生这种好的孵化生态和社会氛围,而要优化这种生态,让上海变成世界引领型的科创中心,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努力。”

——市政协委员姜雪峰

从上一届到这一届,今年已经连续第7年履职的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始终关注的都是科创话题。去年两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产业与科学的桥梁机制建立的建议》的提案,一年来,他发现,上海正在不断孵育着良好的产学研生态环境,而恰如种树,是否能让树苗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浇灌”。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更多企业已具备科创属性

在姜雪峰去年的提案中,提出三个建议,建议建立对企业“科创属性”的鼓励机制,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产业转化评价机制,建立两个体系的“翻译”科学体系。市科委对此回复,提案对新时期内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姜雪峰也收到了一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在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的科技企业培育链、政策服务链。

目前,上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万家。围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上海持续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评价机制,并组合项目、人才和职称评定等政策,鼓励企业可持续创新与转化,累计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近1.6万项,落实专项资金超百亿元,落户转化人才3000余人,职称评定过万人,近80%高转项目实现产业化,超过28%的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这一年里,能看到不少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姜雪峰说。在由市经济信息化委指导中国科学院上海情报所、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等研究发布的《上海市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中,可以看到,榜单评价涉及的1532家硬核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3+6”产业体系,属于三大先导产业的企业为59家,属于六大重点产业企业数量为96家,通过主板、科创板等上市的企业数量占比为52%。上海也在向市金融局、上交所推荐硬核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体系,优化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环境等,上海正在探索打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市场等产学研转换的评价通道、人才培养渠道。

科创之树需要全社会来浇灌

“这一年来,可以看到全市都在积极地搭建各种交叉性平台。因为产学研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过程,它需要很多的交叉体系、交叉资源,才能够持续推进。”在姜雪峰看来,营造产业与科学的桥梁这件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参与。

科技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就无法发挥效力;企业没有科技内核,想升级换代都很难,因为缺乏本质的原驱动力。姜雪峰表示,上海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建立各种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够对话的平台,互相产生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融入,“我们叫作共创协进,但这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事。”

他表示,产学研的过程是一种生态,就如同种树。“是不是我们把树苗拿到了,这棵树就一定能长好? 不一定,因为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种下树苗,要浇水、施肥,要考虑土壤周围的生态微量元素,要考虑日照,可能有一个环节不好就能影响生长。“这是一种进程式的发展,而不是一个节点,我们推一下就可以成了的,所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态工程。”

“坦白说,上海的生活成本还是不低的,但为何很多海外回来的年轻人首选会是上海? 因为他们更关注生态,就比如科创营商环境等。”姜雪峰表示,上海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地在催生这种好的孵化生态和社会氛围,而要优化这种生态,让上海变成世界引领型的科创中心,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努力。

“科学可能在不断地前进,企业和产业也不断地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就像血管伸到皮肤和肌肉里一样,它要慢慢地成长,也需要全社会的耐心培育。”姜雪峰表示。

要有兼容并包的容错能力

“有时候你会发现,大家喊产学研口号的时候很起劲,但等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他会说你们不是做科学的吗? 怎么去做产业了? 为什么跟企业家打成了一片? 是不是变浮躁了? 也有的人会对做产业的人质疑,为什么要给你三年时间,等你去尝试一个新的科技升级的项目,最后还有可能失败?”姜雪峰说,所谓的耐心,有可能就是社会对从事科创的人的包容错误的能力。

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整个社会氛围需要有一种容错机制。“你不要指望他的分数一下就考到100分,你要给他有先考70分、80分90分的状态,让他一点一点成长,从科学原理上来讲,这才是正常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科技创新的创想,又需要大胆接受,而不是以传统的想法去否定。姜雪峰说,科学家可以有不同性格和研究方式。比如有的人更关注基础研究,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校园和实验室中,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做产学研转化,要做科创,就必须要去融入整个产业发展的氛围,去了解市场,了解产业,不能闷着头做自己的研究。同样,企业家有只追求利润的,也有追求技术创新的,那就必须要容忍风险的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兼容并包的机制,才能孕育和成长。这也应该是上海的特质。”姜雪峰说。当今这个时代和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时候会出现跨越性思维,而跨越性思维和跳跃性的发展或是指数级别的增长,都不再是以往我们所习惯的循序渐进了。

“循序渐进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认知中是一个好词,因为循序渐进就代表着你一步一步很踏实,但是在创新体系里,它是跨越式的,就有点像量子隧穿效应一样。”他表示,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转变思想和态度,“当整个社会能形成这种兼容并包的状态时,才能产生强大的创新创业产学研结合的企业,紧密顺畅地将上书架的东西变成上货架的东西,把在书本上发表的论文,变成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