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褭蹏金、雁鱼形铜灯、汉代孔子像……

来闵博相遇海昏侯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海昏侯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鸿雁回首,耿耿海昏孤灯;麟趾足赤,煌煌大汉气象。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遗址。

今天,闵行博物馆携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举办的“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文物精品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展示透雕龙凤虎纹玉佩、龟钮无字玉印、褭蹏金、麟趾金、雁鱼形铜灯等110件(套)海昏侯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这也是海昏侯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含“金”量爆棚的展览

说到海昏侯刘贺,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多金。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西汉视黄金为上币,除继续使用前朝饼形金、楚金钣外,还仿铸饼形金、新铸褭蹏金、麟趾金、金钣。皇帝颁赏功臣,动辄赐金上万。

“坐拥万金”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黄金器物478件,有饼形金、褭蹏金、麟趾金、金钣,合计115公斤;刘充国墓亦出土褭蹏金2件。这是迄今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见证西汉“黄金时代”。五铢钱币十余吨,堆积如山,实证海昏侯刘贺财富之巨。在此次展览的“堆金聚币”单元中,若干枚褭蹏金、麟趾金、饼金等,组成了最耀眼的阵容。

“说到金,此次的展品中还有一样可以用‘字字千金’来形容,那就是‘臣贺’奏章木牍。”闵行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徐迪介绍道,“刘贺墓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这枚‘臣贺’奏章木牍是刚刚被修复好就被带来闵行博物馆进行首展了,上面可以辨认出‘帝陛下臣贺昧死再拜谨使陪臣行家丞事仆臣饶居奉元康’等文字。除了这件外,还有两件漆器耳杯也是修复后的首展。”

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

文物展里也有黑科技,而且还是来自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没错!此次展出的雁鱼形铜灯、青铜缸灯,就是其中的代表。

雁鱼形铜灯其实是一对,此次来上海的是其中的一座,还有一座则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展出。雁鱼形铜灯由雁首衔鱼、灯罩、灯盘(残缺)、灯座四部分套合而成。整体造型奇特,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体态宽肥,颈修长,身两侧铸出羽翼,有短尾,双足并立,掌有蹼。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

据介绍,灯以大雁颈脖为导烟管,将油脂燃烧产生的烟雾导融于大雁腹部水中而达到室内清洁。整器造型写实、设计巧妙,技艺高超、保存较好,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集美观与实用一体,体现了汉代的美学理念和制造水平。

青铜缸灯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器座为球形腹鼎,兽蹄足,肩部两侧有弧形向上的出烟管。座上有一圆形托盘,盘底有一圆筒,可与底座相套。托盘内有一圆形灯盘,两者之间有两个可分离的弧形灯罩,移动灯罩,可挡风和调整光照方向。此灯灯腹装水,烟通过烟管到达腹中溶于水,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更利于照明之用。

已知最早的孔子像

刘贺墓主椁室西室出土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是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此次展出的是它的复制件,该展区还通过详细的图解和生动的视频进行补充。

记者看到,衣镜由青铜镜、镜匣与镜架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衣镜整体呈矩形,正面为抛光镜面,背面为素面,四角与中部各有一半环状钮。镜框围在铜镜四周,镜盖在镜框内,有铜合页将盖板与镜框相连,可开合。

其镜匣上绘有孔子及其五个弟子画像,图像两侧为墨书记载该人物生平及言行的传记。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像。画像中的孔子头戴小冠,长须,着深色长袍,穿翘头履。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

馆长访谈

区级博物馆,何以持续“出圈”?

2023年,闵行博物馆真的很“拼”!此次开幕的海昏侯展览已经是今年继“汉·无极——马王堆文物精品展”“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后的第四个特展了。

平均三个月开一个新展,如此的速度与强度,对于一家区级博物馆来说,实属不易,而且每次都是未展已先火,开展即爆棚,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通过特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

位于闵行文化公园里的闵行博物馆新馆,2019年才正式对外开放。一开始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区级博物馆,出去借展并没有太多底气和优势,好在随着这张文化名片的不断擦亮,越来越多的圈内同行认识了闵行博物馆。

自去年开始,闵行博物馆开始沿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脉络进行策展,从“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到“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锁定自带流量、中国顶级的文化题材,终极目标是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自成系列的重磅特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

在过去的几个特展中,记者采访过多位观众,他们对展览的感受出奇一致: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既有干货,又很好玩。而这也恰恰是闵行博物馆希望达到的效果:举办让市民喜闻乐见的高品质展览,让这里既是历史课堂也是美育之地。

闵行博物馆馆长刘静表示,如今的观众,早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看展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汉服爱好者、集章爱好者、手账爱好者、文创爱好者……他们的观展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这就给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耕展览内容的同时,在展陈方式、叙述角度上还得多花心思,多下功夫。“虽然每次办展经费都相当有限,但还是力求让每个展览都必须要有若干个可圈可点的亮点,这样,即便是在多年之后,观众回想起某个特展时,依旧可以津津乐道。”

用特展的成功经验赋能常设展

面对超高人气,超大人流,服务是否匹配,直接关系到观展体验。按照区博物馆现有人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以讲解工作为例,除了上午下午各一场的面对散客的定时讲解,平均每天还要接待十个团队参观,而宣教科一共才四个人。好在,由文博爱好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就在前两周,博物馆还针对部分新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了包括仪表礼仪、语言训练、导览技巧等在内的培训课程,帮助提升志愿者们的综合能力。他们将作为此次特展的生力军,加入到讲解工作中。

从观众中来,回观众中去,博物馆与观众的各种花式互动,也正是让闵行博物馆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都保持热度的重要流量密码之一。无论是邀请观众临摹展品并将他们的手绘作品在展览中展出,还是组织“国宝守护人”视频拍摄让观众化身为文化传播者,都是让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有更多的收获感。

刘静透露,其实,在每个特展中,都可以找到与闵行博物馆常设展产生关联的部分,换句话说,展览内容能与区域当地历史文脉关联交织。“就比如这次展品里有一组编钟,而在闵行博物馆的民族乐器展中,也有很多的编钟,甚至还可以亲手体验编钟演奏。所以如果观众在来看特展的时候来不及一并去参观的话,那么可以下次再来进行深入的了解。另外,志愿者们的力量也将补充到常设展厅的讲解工作中去,进一步提升服务,让特展中的成功经验为常设展赋能。”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