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写作的艺术家遇到表演的艺术家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尹筱

    对谈活动现场。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当莫言遇到于和伟,当写作的艺术家遇到表演的艺术家,他们将如何言语,如何告白,如何对话?昨天下午“闪现”上海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莫言对谈于和伟”在众多华东师大师生的期待下开场。

回应青年之问

莫言:我想送给大家去年五四前夕我给年轻朋友们的一句话:不被大风吹倒。

于和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国家,让我们为这个国家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情。

■05

当莫言遇到于和伟,当写作的艺术家遇到表演的艺术家,他们将如何言语,如何告白,如何对话?

这两个已开始“生活的戏剧”的艺术家昨天下午“闪现”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莫言对谈于和伟”在众多师生的期待下开场。他们彼此激发,全场妙语连珠。在现场时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中,两位互赞对方是自己心中的“YYDS”,也真诚地给青年以建议——莫言说,不被大风吹倒。于和伟则说,让我们为这个国家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情。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尹筱

同台与飙戏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用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将自然与历史、德性与欲望、现实与寓言、历史与当下,铸造幻觉式的现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年,《鳄鱼》出版,他用魔幻色彩的话剧探索人性的秘密,完成了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华丽转型。

于和伟,华鼎奖、金鸡奖、白玉兰奖得主。他以理想之光穿透漫长时光,以艰辛磨砺成就华彩乐章,用对作品和人物的忠诚塑造出光彩照人的不重复的角色。近期,《坚如磐石》《二手杰作》上映,他在悲剧和喜剧的世界中自由穿梭,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演技教科书”。

一周前,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在公众号发布抢票规则,参与者完成预报名后由系统自动摇号产生中签名单,因大受欢迎,门票供不应求,一度还传出转手票被外界炒到了五位数的价位。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这场“年度盛典”,最终,华东师范大学视频号、莫言抖音号等多个平台予以现场直播,弥补了很多人无法在现场观看的遗憾。

对谈开始前,华东师范大学镜双语剧团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生分别表演了戏剧《鳄鱼》片段以及于和伟影视作品经典片段。接着同学们的演出,两位大咖被邀请直接在台上就《鳄鱼》的第四幕台词现场同台“飙戏”。于和伟饰演了剧本的主角,莫言则客串了剧本中突然会说话的“鳄鱼”。毫无剧透的现场即兴演绎剧本,于和伟的专业台词功力和莫言的临时台词设计,让千人剧场掌声雷动。

68岁的莫言,52岁的于和伟,在现实中有着大量粉丝,用现场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的网络引语来说就是“叔圈顶流”。这一次,其实也是两位大咖在公开场合的第一次“遇见”,两人 在 现场互称 对 方为 自 己 心 中 的“YYDS”。莫言称,自己被《觉醒年代》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先生大大圈粉,看完电视剧后,他专门在电脑上又刷了一遍。于和伟则表达了早在莫言较早期作品就关注和喜爱了。

生活与戏剧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对方,他们会给出什么样的词? 在雷小雪和毛尖两位主持人的提问下,两位分别给出了答案。

莫言用到的三个词是:“演技好、心灵美、长得比较普通”,听到“长相普通”,现场观众大笑,莫言解释道,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从来不靠颜值。于和伟也用三个词形容莫言:莫言、无形、顽皮。“童心未泯才能保持艺术青春。”莫言微笑着肯定道。

由表演艺术引入,莫言谈到了戏剧派别。莫言认为,布莱希特“时进时出”的效果可以从中国民间艺术家中窥见,他列举了东北二人转戏里戏外的转换和配合,在剧中情景和现实中穿梭,当“间离”时,可以给人思索的空间。

表演艺术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饰演过众多历史人物的于和伟分享自己揣摩角色的方式,“先把角色按照气质类型归类,再去观察一些细节”。在饰演陈独秀时,于和伟通过一张陈独秀拍照跷脚的照片,发现陈独秀在狂狷之外,也许还存在一种生动的,不安于现状的气质。

“演戏需要出得来也要进得去。”于和伟说,除了生活观察外,文本阅读十分重要。演员不仅要读故事文本,还需要去理解文字之外的想法,理解作者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并设想自己在故事中穿行,将自身带入到故事中,设想自己作为角色的言语行动。对自己在影视剧中吐口水、跳舞等段落被剪辑为鬼畜视频,成为年轻人爱用的梗,于和伟也不介意,“可能就是有意思才产生了各种梗”。

《鳄鱼》是莫言“转型”剧作家的第一篇作品,从小听民间戏曲长大的他,后来学校书本里出现的曹禺、郭沫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也非常吸引他。莫言说,戏剧观众和小说读者相比更集中,“当看到在自己预想的泪点或笑点上,观众如我预期的反应一样,会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青年与时代

走进大学,走向青年,那么,回应“青年之问”终究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莫言老师,我们该卷还是躺平、摆烂?”主持人报出留言的提问。“这三个状态都不好,卷不好,躺平也不好,摆烂也不好。我想送给大家去年‘五四’前夕我给年轻朋友们的一句话:不被大风吹倒。”

对现在的年轻人,如何选择梦想,面对困难时又该如何坚持梦想? 于和伟则用《觉醒年代》仲甫先生的一句话送给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国家,让我们为这个国家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情。”

至于文艺青年的舞台在哪里,莫言说,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已经在华东师大成立,他相信,新的与文学相关的事物会继续被创造出来,希望可以由此培养出更多描写伟大时代的作家。

关于不懈追寻的状态,两位都表示,很期待自己的“下一次”。现场有提问,于和伟对自己出演的众多角色中,觉得演出难度最大的是哪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什么特质让人为难? 于和伟说:“我觉得没有为难,但每一个都有难度,你要突破难点。其实,每一个角色都没有那么容易的,但是每一个角色也没有那么难,如果你突破了就ok了。”

相似的提问也给到了莫言:“您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个人最满意的一次写作经历是怎样的?”莫言的回答干脆利落:“下一次”。

关于上海的印象,两位也饶有兴趣地分享了自己心中的故事。莫言说,当自己还是农村少年的时候,因为大哥大嫂是华东师大的学生而知道上海有一所大学叫华东师范大学,也想要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于和伟的母校是上海戏剧学院,在上海求学时最喜欢去哪里,至今记忆犹新。“学生时代,最喜欢去华亭路,那里可以买到外贸服装,价格便宜,适合大学生。现在有人说我穿衣穿得潮,其实,我和当年风格是一样的。”他调侃道。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