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走读上海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10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乘风破浪览古今尽在“上海北外滩”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北外滩滨江沿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如今的它再恰当不过了。不断刷新的天际线,不断涌入的新内容,让这里生机勃勃,元气满满。秋意渐浓,凉风习习,正是来一场 江 边City Walk的好时节!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第1站

北外滩航海公园

“踩点”航运知识欣赏绿化景观

7月,以“乘风破浪、引航未来”为设计理念,与浦东陆家嘴隔江相望的北外滩航海公园正式开园。我们这次的线路就以这里为起点。

沿东大名路的主入口一路向里,是全长77米的中外航运历史大事记轴。蜿蜒流畅的蓝色灯带犹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灯带两侧选取航运历史上26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图标插画的形式让游客在信步漫游间“穿越”历史,感受北外滩乃至上海航运史在世界航运史中的重要意义。走在路上,不断“踩点”航运知识的同时还能欣赏绿化景观,感受双倍快乐。

航海公园作为传承航运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深度拓展“公园+航运文化科普教育”功能,专门设置探索征途区,内含航海星图、世界航海图、有鲸出没等多个科普实践景点,为青少年儿童打造一个集科普、互动、运动为一体的沉浸式亲子体验航海探索乐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外滩航海公园东大名路主入口的右侧,就是耶松船厂旧址,它是上海最早的西方船舶修造厂之一,成立于1865年。1936年与瑞镕船厂合并为“英联船坞有限公司”,即“英联船厂”,是中国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即上海船厂前身。虽然当年的船坞、车间早已不存在,但建于1908年的5层办公楼却保留了下来,坐东朝西,西面的中部为塔楼造型,顶部塔亭四角设计为绿色琉璃瓦翘檐。窗上部有扁圆券,窗楣上还有弧券装饰。1994年2月15日,耶松船厂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第2站

虹空间

观者打卡拍照光影变幻莫测

北外滩国客中心的地下空间经过近半年的焕新升级,日前已经以全新的身份和面貌与大家见面,成为集艺术人文、潮流生活、时尚快闪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虹空间,与景区的一线江景、水上秀场、滨水空间、绿地公园充分融合,而位于虹空间上层的彩虹桥也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可供打卡拍照的全新景观。

虹空间内部拥有近35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拥有2个独立展厅,包含展前广场、梦幻“虹旋梯”、无尽穹顶等独特设计,充满着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旋梯侧栏杆采用委内瑞拉艺术家卡洛斯·克鲁兹-迭斯最具影响力的“物理色彩”理论,揭示不同颜色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呈现效果随观看者的移动和光的强度而不断变化。

现在,这里正在进行《TIARA DREAM冠冕绮梦》大展,展出CHAUMET的古董冠冕典藏与当代冠冕杰作,创作年份跨越210年,也包含了首次来到中国的珍贵冠冕作品,呈现了尚美世家独树一帜的深厚积淀。此次展览还将运用当代的陈列装置与互动方式,沉浸式探索“尚美之冠”的摩登体验。

第3站

光廷

挑战极限运动体验皮影新世界

沿着步道再往前走,让人心跳加速的魔都矩阵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作为国内首个高空户外攀爬运动项目。“ET自行车”“低空蹦极”“疯狂滑梯”……丰富多彩的项目内容让人欲罢不能,不妨挑战一下自己的运动极限吧。而就在魔都矩阵的斜对面,一个紧挨在江边的银色大盒子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光廷。

光廷内独具一格的数字化空间配备了沉浸式尖端科技。随着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和动态音效,观众穿梭徜徉其间,拥有一场革命性的4D全沉浸式体验。

现在,《一梦华胥——中国皮影沉浸式光影展》正在这里展出,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华夏文化的绮丽梦境。运用尖端数字科技,中国千年皮影艺术在现代数字沉浸式展厅中焕发新生。展览上,齐天大圣孙悟空、卧龙诸葛孔明、行者武松……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经典人物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皮影新世界!

第4站

市民驿站

饮一杯熊爪咖啡听一段“宝地”故事

走了这一路,是不是有点累了? 那就去市民驿站歇歇脚吧。远远望去,这家市民驿站的外形犹如一艘蓄势待发的游艇,原来,这里经过功能改造和艺术升级,早已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驿站入口处的一侧,会从小小的洞口里伸出毛茸茸的熊爪,端出一杯杯精心制作的饮料,熊爪咖啡作为一家以善意开端,以公益延续的咖啡店,它的暖心治愈在这里也可以体会得到。往里走,墙壁上,有关虹口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将这块“宝地”的故事娓娓道来。原来,北外滩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西商饭店,第一盏电灯,第一部公共电话,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辉煌的历史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驿站里有非常充裕的桌椅可供休息,但如果天气好,还是推荐在驿站门口坐坐。在驿站门口的樟树下,有一张造型颇为特殊的环保座椅:长5米,用了约1540千克回 收材料,回收了16万个牛奶盒。坐在上面感受一下,说不定会对城市家具产生更新的思考。

第5站

抱朴美术馆

最大的艺术品是三层旋转楼梯

站在市民驿站的落地玻璃窗前,即可看到正对着的抱朴美术馆,它由国内著名的空间设计师胡武豪及法国设计师William联合设计完成,将现代和古典、中式和欧式的设计灵感融合一致,成为潮人们的网红打卡地。

抱朴美术馆分为四个区域,一楼为沿海平路的接待区,作为人流缓冲,通过旋转楼梯可到达二楼展示空间,展示空间分为内部展示空间和阳光棚展示空间,两个空间均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面积,二层还有接近400平方米的户外露台空间。而贯穿一至三楼的白色旋转楼梯,堪称美术馆内最大的艺术品。尤其是沿着楼梯拾级而上,阳光透过玻璃窗洒满台阶,光与影的奇妙组合让一切都显得美轮美奂。置身其中,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大片。抱朴美术馆一共分为三层,二楼一整层是主要的参观展览区域,通过匠心独具的布置,这里形成了风格迥然,但又息息相关的展区。

秉持“抱朴守拙·行稳致远”的理念,抱朴美术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收藏了各类重要当代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馆藏品种类齐全,主要以现当代经典艺术作品为收藏重点,经过多年的纵深积累,形成了钱币、邮票、景泰蓝、瓷器、书画、玉器、苏绣、象牙、紫砂壶等各类不同类别艺术作品的全面收藏。

第6站

C3M北外滩艺术馆

根植传统文化沉浸式“梦回圆明”

在北外滩来福士,除了去城市集市逛吃逛吃之外,楼上的C3M北外滩艺术馆也千万不要错过,艺术馆主打展览:“梦回圆明系列展·雍正爷的四季”,是一家3D+实景,圆明园主题沉浸式艺术馆。

展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圆明园海外回流家具、官窑瓷器以及其他宫廷珍藏为载体,通过“时空穿越,全景圆明”“移步换景,九洲清晏”“孝悌之义,万寿无疆”“六合太平,满汉全席”“河清海晏,祖孙三代”“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天工开物,陶瓷长廊”“珍奇动植,鱼跃鸢飞”“流光琦夏,溢彩国色”9大主题展厅,打破博物馆固有叙事方式,采用新媒体科技,实物造景、互动投影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给予观众美的享受。

小贴士

9月28日,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地标,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在这里迎来复排后的世界首秀。另外,附近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白马咖啡馆,也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定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第7站

建投书局

在最美天际线饱览万卷传记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City Walk 自然也不能缺少书香。在北外滩滨江,可观江景的建投书局占据着文青心目中的C位。不少人说,走进建投书局,就像走进了《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这里的装修英伦风十足,拱形巨大的落地窗正对陆家嘴和黄浦江,无敌美景尽收眼底。

建投书局是以“传记”为主题特色的书店,通过别具特色的空间设计、专业用心的选品陈列、多元雅致的文化生活体验、系列化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打造融合品质阅读、创意礼品、特色咖啡、艺术展览、品牌文化活动、特色场地租赁及专属会员服务为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依托专业、深度、创新的持续运营能力,为大家提供更多生活美学的新选择。

传记图书馆是整个书局的核心空间与精神堡垒,在这个拥有14米挑高穹顶的明亮空间内,落地窗外的黄浦江景与最美天际线,是一方阅读与精神的天地;传记咖啡馆以精品咖啡为主打,配合店内传记书籍陈列和饱含“传记精神”的装饰艺术风格,让味觉成为文字与视觉之外的另一种叙事媒介;而艺术长廊是书店颇具古典风格的狭长走道,这里不仅收藏了包含建筑、美术、摄影、电影等艺术类外版书籍,更是艺术类展览适宜场所,为书局的灵魂注入了源头活水,也在培育与传播着艺术美学生活,塑造“不止于书”的文化潮流。

第8站

为北外滩贡献志愿服务力量

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坐在落地玻璃窗边,咖啡香气氤氲,伸手便可翻到喜爱的书籍。如此惬意的会客厅就是此次的最后一站: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心内设滨江客厅、思政大讲堂、小北接力站、小虹互动厅、文明直播间、滨江自习室等服务功能。在这里一边欣赏江景,一边回顾旅程,给此次的City Walk画上圆满的句号,再合适不过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里还有一块文明实践互动长屏,用电子地图的形式,将虹口“文化三地”的若干个打卡地标一一标注了出来并附上了相关简介,一目了然。作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这块互动长屏与虹口“文化三地”户外行走互为补充,同时也是配合室内志愿宣讲的辅助工具,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打造了“一江一河”文明实践示范带、“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全域“大思政课”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打造“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贡献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如果在这次的线路中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咨询一下这里的志愿者,一定会得到热情的回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