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壳好像 在演我本人

当手机壳成为年轻人的“嘴替”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池舒凌

    各式各样带有调侃文字的手机壳成为这届年轻人的“宠儿”。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上班只有你一个人迟到?手机壳替你表明态度:“对不起,我拖后腿了。”在电梯里偶遇领导不愿搭话?手机壳替你“隐身”:“看不见我看不见我。”上班一天筋疲力尽?手机壳鼓励你:“撑住,快下班了。”……

如今,各式各样带有调侃文字的手机壳成为这届年轻人的“宠儿”,年轻人纷纷换上这样的手机壳,让它们成为自己“嘴巴的代替”,抒发着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手机壳好像在演我本人”的词条也一度冲上热搜。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池舒凌

现象

职场和生活态度类文字受欢迎

各式各样带有调侃文字的手机壳,现在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并在各大购物平台上销售量高居不下。

这类手机壳上不少展示的是职场上常见的场景。例如,打工人对老板指示不清晰的吐槽,工作间隙在茶水间听到八卦的兴奋,对加班的排斥和对不喜欢的同事的敷衍。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展现的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正在身材管理的年轻人喜欢用手机壳上“人在吃秤在看”醒目的文字提醒自己少吃一点;容易激动的年轻人会用“淡定,深呼吸”提醒自己少和不顺心的人与事置气;用“那你报警吧”“啊对对对”在心里回击别人的无理要求;还有很多人会直截了当地把“发财”等这样的“美梦”彰显在手机壳上。

在一家外企上班的小贾是一名90后,就是这类“嘴替”手机壳的忠实爱好者。“我自己就在用这种类型的手机壳,我身边也有很多人在用。”她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类手机壳,就算要换新壳也会继续考虑这种类型的。

今年20岁的小叶正在一家培训机构当实习老师,她也表示自己会使用这类“嘴替”手机壳:“我觉得这种手机壳很有趣,很真实,可以在玩乐和幽默中把内心的态度彰显出来。”

态度

“这是我们对生活小小的反击”

“你在老板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的时候总不可能怼他吧,工作还要不要了?”小叶笑着说。她正在用着“打工而已,不要生气”的电脑壁纸,并打算购买几个“打工人”专用的手机壳。

小叶认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出于现实的压力,有时候没有办法对生活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也很难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但情绪和压力实在没有出口,就会选择用这样的产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是我们对生活小小的反击,我们会选择用这种方式降低生活的负担,然后以更轻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小贾也表示,生活有点苦,需要一些自我调侃来给生活增添一些乐子。“这是年轻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她对“嘴替”手机壳火爆这一现象抱有支持的态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样的手机壳,意味着年轻人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也因为他们只能被迫接受现实的压力,无力改变,才选择通过这些日常肉眼可见的东西来释放情绪。”

“要是真的有人能注意到我们手机壳上的字就好了。”另一位职场打工人说,虽然大家用这些产品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但如果能因此减少一些无效沟通,让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到改善,还能多表达一些真实的情绪,那就再好不过了。

市场

“嘴替”产品不断衍生

其实,除手机壳外,还有一些物品也十分具备“嘴替”属性。帆布包、卡套、耳机壳、杯子、手机支架等各种日常使用频率高的物品都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嘴替”道具。

“我经常看到有人一边用着‘打工人壁纸’,一边辛勤地工作学习。”小叶说。这些“嘴替”属性的物品替他们表达了真实的想法,也成为了他们继续面对生活和困难的动力。记者还注意到,各大购物平台已经出现了可以定制这类印花的店铺,年轻人可以购买个性化产品,精准地抒发情绪。

除了网上,线下也出现了许多新潮的实体店铺,专门售卖这类新兴的“嘴替”产品。记者走访了一家位于静安大悦城的饰品商店,只见店内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填满,货架上的不同区域摆放着不同种类的“嘴替”产品,小到钥匙扣、耳机壳,大到挂画、茶具、地毯等。店面也被具有特色的“打工人语录”装饰得十分精致,随处可见如“钱是日用品,快乐是必需品”“下班开会,家人落泪”等有趣个性的标语。

店铺内,有许多年轻人正在选购,收银台长时间都处于排队的状态,而且,每位消费者买单后还会获得印有“特别能装成普通人”等创意宣言的纸袋,惹人会心一笑。店员介绍,商品会及时更新,更好地贴合当下年轻人的潮流。几位消费者对这类创意商店给予好评:“惊喜满满,太符合我们的精神状态了。”

专家

“快、狠、准”地表达自己

“嘴替”商品的火爆和日渐上升也许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现象。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钱捷认为,这可以被视为是年轻人的一种解压方式。他们将私密的念头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印在具有公共展示属性的物品上,本身就是一种“暴露”,相当于打破个人的“自言自语”,获取他人关注,吸引共鸣者,算是一种泛沟通。

“作为一种私人物品,用作自嘲自娱,表达一种幽默,未尝不可;同时,因其毕竟是一种公开的文字表达,难免引发他人各种猜测或情绪,‘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遇到被误解,最好还是主动澄清一下。”钱捷提醒。

明园晨晖学者、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家琦老师也认为,在这个手机是必需品的时代,手机的装扮确实可以成为显示性格,甚至是自我同一性的渠道。就像以前大家是通过自己的发型或者穿着,来告诉别人自己是怎样的人,而手机壳更是一种低成本的、高效率的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渠道。“年轻人是在高频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非常适应类似抖音式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看完一个故事的节奏,所以会更愿意通过手机壳‘快、狠、准’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勾起别人想听自己故事的欲望。”

周家琦说,麦肯锡的报告显示,Z世代是一个更为“实际”的世代。他们不仅更愿意用直白的观点交流,在消费上也更为精准,更愿意花钱在能凸显自我标签的物品上,而手机壳恰恰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这正呼应了手机壳成为这届年轻人“嘴替”的内在逻辑。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