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益·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孩子们精彩纷呈的公益课程背后

“家社”共育串起社区治理新格局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控江睦邻中心打造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课程。受访者供图

相对来说,每个社区的睦邻中心里最常见到的是老年居民,像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睦邻中心这般几乎每天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实属不多见。近日,控江路街道睦邻夜社团项目被评选为杨浦区“十佳”睦邻项目,从吸引到凝聚,从受益到参与,从服务到治理,社区成功引导亲子家庭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撬动了一个以老旧公房为主的社区的新活力。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从服务品牌到治理平台: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幸福生活

控江社区双职工家庭比例很高,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数量也较多,因此亲子家庭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最大受众,而如何将这一群体从简单的受众转换为治理者,从而让社区高效率运转,正是睦邻夜社团项目成立的初衷。以睦邻中心为例,如果纯粹将亲子家庭吸引过来,一两次或许不难,但想要可持续发展下去,睦邻中心需要设置哪些活动? 所幸控江睦邻中心有着良好的公益组织合作基础,由公益组织牵头联系师资,打造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课程,解决了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之间的时间差难题。

围棋、实验、跆拳道、篮球、沪语……控江睦邻中心成立了近50个夜社团,吸引了800多个亲子家庭参与。在组建夜社团的过程中,街道通过调研了解亲子家庭需求,并整合服务资源回应这些需求,从内容设置到服务品质,从安全保障到时间场地,从社团报名到自组开团,让家长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平台,还是可以全过程参与的平台。

与此同时,在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街道引导社会组织发起各类公益活动,并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关注和挖掘青年志愿者,陆续发起议事活动,引导亲子家庭走进社区参与治理,助推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少不了志愿者参与,街道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机会来发现热心的有公益心的家长,并建立了睦邻社团的志愿者库,进行分类管理。因此,在参与活动的800个家庭里,已经有120余名长期志愿者、36名核心骨干志愿者。控江居民不仅走出了家门,走进社区,还逐渐走向社会,这是控江睦邻中心三个阶段推进的实际成果。

从疑虑到全过程参与:家长志愿者主动探索可持续治理

“家长们引进社区的资源经过调配,可以进一步根据所有家长的需求再拓展,这样能找到的资源就越来越多了。”罗鑫申是控江路街道的长期志愿者,也是核心骨干志愿者,更是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他在暑期为夜社团的沪语活动周对接了上海沪剧院的资源,此前也利用自己环境工程的专业背景,借助世界环境日为孩子们引入了双碳科普课程,由于经常积极满足大家需求,链接社会公益服务资源,被其他家长亲切地称为“资源达人”。如何让更多家长的社会资源为社区公益服务所用,正是常常参与议事会的他坚持探索的课题。

身为家长,他迫切关注着孩子的教育需求,为七岁半的女儿报了好多个夜社团,“这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好的尝试,我希望她多看、多听、多接触,不用求甚解,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就可以。”但他坦言,虽然长期在街道参与志愿服务,但第一次接触夜社团时,心里还是忍不住打了问号:要在场地规模较小又受限的睦邻中心开设公益课程,它的运营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 后来经过他的细致观察,发现夜社团的运营模式真正地交由社会组织,并且在互动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待公益的真诚。

罗鑫申总想着维护好当下盘活的资源,让夜社团项目持续下去,因此他提议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我认为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监管小组,在不增加街道工作人员压力的前提下,由志愿者来承担第三方监管职责,定期收取公益运营方的执行报告,再由志愿者提交监督报告。”从一开始的疑虑,到主动引入资源,再持续出谋划策,不断优化落实项目来提升居民幸福感,这是控江社区一名家长志愿者的缩影,更是项目成果的生动体现。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