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这个家“搬”了整整四年

蕃瓜弄首批居民昨日集中搬场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昨天一早,12辆身披红花的搬场车在空地上等待着,半个小时后,它们将载着居民驶向一段全新的生活。作为今年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小梁薄板房改造项目,蕃瓜弄在不久前实现了居民签约率100%。16日,小区居民举办了集体搬迁仪式。在这个告别的时刻,泪水和欢笑汇聚在一起。老邻居们依依不舍地互道珍重,又期待着三年半后能在重生的蕃瓜弄再续前缘。

■08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早上7点,施云娣对着衣橱镜子梳了梳头。这面镜子,她照了三十几年。看了一眼已然空空荡荡的老房子,施云娣做好了准备,“一家一当”早就被归置到了楼下的搬场车里,在引擎发动前,她要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一点。

施云娣82岁了,这是属于她的告别。

事实上,施云娣的这个家,“搬”了整整4年。2019年的夏天,由蕃瓜弄居委会、小区业委会联合牵头,对小区全体业主及承租人开展“拆除重建”意愿的全覆盖调查,最终99.7%居民同意向政府申请对小区进行拆除重建改造。

对施云娣来说,这就像一道照进生活里的阳光,亲戚朋友得到消息后纷纷打电话祝贺,“大阿姐,你年纪大了,没人帮你整理。你要提前准备起来了”,从那时起,施云娣就在为搬家做准备。人家是“蚂蚁搬家”,她则是蚂蚁式整理,今年小区改建项目签约之际,她竟从角落里拖出了六个积了灰的行李包。

“我和老伴真的高兴得热泪盈眶。”上车前,施云娣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在一片祝福声中,她和首批参加集中搬场仪式的邻居们一起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蕃瓜弄已有百年历史,从19世纪末的姚家宅到20世纪初的旧式弄堂,从旧社会的滚地龙到新中国的工人新村,浮沉百年的蕃瓜弄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施云娣行李包上的灰尘,只是蕃瓜弄无数个故事中微不足道的注脚,静静地记录下了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居民,这么多年来的等待和心愿。

30多年前,小学教师施云娣从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棚户区迁至蕃瓜弄28号402室丙,搬新居后居住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昔日入住这间19.4平方米的屋子时,施云娣心中是欢喜的。

岁月流逝,施云娣早已不再年轻,她感受到蕃瓜弄也在老去。“人会衰老,房子亦如此。”

刚搬来时整洁的环境,如今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每年的黄梅天,蚊蝇肆虐,四壁泛潮。连上个厕所,也会有脏水滴溅到身上。

在今年4月的动员大会上,施云娣的老伴拿着现场发放的两本材料,专程打电话给“老太婆”报喜,电话那头的施云娣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5月15日的集中签约日,彼时施云娣因为摔伤住在康复医院。盼了多年,如今心愿即将达成,她催促老伴尽早过去签约。“基地是9点开门,他老清老早6点就冒雨赶过去了。当时就他一个人,领到了001号。”

“阳光终于普照到我们了!”得知施云娣家的喜事,同一个病房的病友们也羡慕异常,为她感到高兴。

施云娣掰着手指头,算了下新家的面积,拆除重建后,加上阳台、卫生间、厨房等,新居的建筑面积将达到30个平方米左右。“以后独门独户的。邻居们谁也不用迁就谁了。”

如今,一家人早早地租好了广中五村的房子,政府给的4400元/月租金补贴正好能抵消租金成本。对于未来的蕃瓜弄、对于自己住了三十多年后即将重生的家,施云娣充满了期待。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