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3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有烟火人间,更有家国情怀

新时代沪产优秀电视剧为何能不断诞生?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当年,以《上海一家人》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打动了全国观众,如今,《大江大河》等一批“上海出品”,在不断刷新中国电视剧的表达方式。作为中国电视剧产业重镇,上海一直精品不断,尤其在新时代,沪产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屡屡诞生“现象级”爆款。其中,存在着什么“秘笈”?6月23日,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业内知名导演、编剧和文艺评论家共聚一堂,以多部新时代的沪产精品为例,探索其规律,以期给行业带去启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了此次研评会。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创作传承“工匠精神”

朱咏雷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立足城市精神品格,塑造沪产电视剧独特艺术魅力;立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提升沪产电视剧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

赵嘉鸣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电视剧发展必须肩负起的新的时代使命;强化组织推进是提升电视剧创制品质的关键所在;优化发展生态是推动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上海,把团队建在上海,把项目落在上海。

“从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这五十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说。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背后是创作者“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研讨会上,导演傅东育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入职上影厂时,要发一个“小蓝本”,“里面有各个部门创作的要求,有章可循。这是浸入骨脉的工艺精神,是工业化体系的最浅显外化的体现”。傅东育在这样的体系里,经历了道具、服装、洗印、剪辑四个车间以及现场场记的训练,当成为一名导演时,以往所养成的规矩已经成为习惯。

“因为有着这样的匠人习性,所以可以秉承安静、沉着的心态,摒弃浮躁、膨胀的作风。”傅东育说,“谢晋导演说过:作为导演,你没感动,怎么动人? 作为后续传承者,我在创作中秉持着前辈言传身教的传统,努力要求自己‘不妄言,不违心,不迎合’,真实面对内心及作品。”

不断拓宽题材范围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诞生了很多成功案例。

在新时代沪产电视剧中,对路遥的文学名著《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改编,提供了不少IP转化的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对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物形象和关系、故事主要事件和时空的一种成功改编;《人生之路》是根据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空,时间向后延伸,空间由陕北扩展到上海。”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播出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播出的《破晓东方》,以及正在筹备中的《风雨宝兴里》和《千里江山图》,都是极为典型的上海IP、上海故事、上海制作;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庆余年》,灵感源于元代杂剧的《梦华录》,则是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与影视剧的双向奔赴。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当下如何推动、加深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双向奔赴”和“双向赋能”,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实践课题,“经典名著传播的美育引领,也应成为两个‘双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充分重视。”

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拓精神,也体现在了创新故事题材上。年初热播的科幻剧《三体》,无疑在科幻类型上给了观众一个重磅惊喜。在未来亮相的“上海出品”中,《赤子之心》《理想的天空》《保险人生》和《英雄联盟》,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了从医疗、警务、保险、电竞等不同行业。“令人振奋的是,在沪产剧的创作队伍中,一批敢作敢为的创作者,以一系列精品剧正面回应着大众对现实主义佳作的盼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编剧梁振华说。

小故事反映大时代

新时代沪产电视剧精品不断,是因为创作者们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中,用一个个“小故事”,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最终反映了一个美好的“大时代”。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像其中以‘小’为标志的沪产家族题材系列剧,都从‘小’的家庭的纷扰,洞悉‘大’的社会风云,小中见大。这些‘小’字系列剧的生产,不仅体现了自觉的品牌意识,而且业已成为沪产剧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知名美学品牌之一。”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上海能沉下去做“小”系列,也能大开大合地去做宏大叙事的作品。连续两季的《大江大河》无论在口碑、影像质量还是意识形态上,都重新为沪产剧立下了标杆。2022年的《风吹半夏》接续了《大江大河》的群像戏,再次展示了时代浪潮下的各种人生和各款企业的大浪淘沙,有残酷有温暖有披荆斩棘也有矛盾痛苦。此外还有今年热播的改编自《战上海》的《破晓东方》,以拉开的政治和经济视野把上海的解放在第一时间就建构为国家的重要棋局,这才有“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使命必达。此外还有《光荣与梦想》《特赦 1959》,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

“这些沪产剧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质,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说。

■05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