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06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蓬勃朝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潘兴源在拍戏中。

    龚天鹏在演出中。

    林瑞沣注重中国作品。

    《中国奇谭》第一集导演於水。

    《中国奇谭》第三集导演杨木。

    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胜男。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上海文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昨日,青年报记者专访多位上海优秀的文艺界青年,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讲述了自己的感悟。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前不久,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现场“爱我中华·大雅国风”《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预演。这部乐团暌违7年后再度携手作曲家E·宋歌创作的作品,极有特色。

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因此,当下的青年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也总是主动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上海民族乐团90后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胜男告诉记者:“这次《云之上》演出中,我除了琵琶这件主奏乐器,还演奏了中阮,真的是完全从零开始接触,另外还有一种模仿下雨的打击乐器,以便营造大自然的声音。在这些尝试中,我们让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甚至中西方的乐器融合,表达当下的主题。”

李胜男第一次拿到乐谱,就觉得对民乐演奏家们来说“很有挑战的兴奋”,“第一次合拍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音乐形式,队友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配合的,人与人、人与这么多的器乐之间形成完美配合才能达到《云之上》想要的效果。”

6月8日,在上海影城的重开业仪式上,上影集团宣布《中国奇谭(第二季)》和《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作为上影今年最火爆的IP,“奇谭宇宙”开始集结。此前,8集的《中国奇谭》第一季引发轰动,让年轻观众感受到,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这么美。

注重创新性完成现代表达

《中国奇谭》可谓是“一炮而红”。而打响“头炮”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因为当下的年轻人极有共鸣,6月8日已经率先开启了大电影项目,将从短视频平台走向大银幕。

总书记在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国奇谭》其实正是符合了这种“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创作之前,於水特意从图书馆借回来《西游记》,再度通读了一遍找感觉,同时在美术风格方面找了很多小时候的连环画,学习里面的绘制方法,也看了很多当代画师的作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风格,传统和当下完美融合。当然,“现代表达”最重要的一定是共情力,动画一开始的职场场景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我觉得共鸣确实是文艺作品应该追求的,所以我的习惯是在创作中加入更多共鸣点。”於水说。

上海民族乐团同样在追求现代表达。乐团团长罗小慈在《云之上》预演前曾告诉记者:“我们也很想突破固有的‘东方’听觉印象,构筑别具一格的声音图景,探索民族音乐当代表达的新路径。”

青年报记者发现,身着时装设计师设计的演出服上场的演员们,像是走了一场时装秀!李胜男说:“我在这场演出中的服饰,有现代元素,又保留了一些古代服装水袖之类的元素,而且化妆方面有很大突破,像耳朵上的银饰,以及头发的色彩和比较跳跃的假发片等,都是比较现代化的。”

将外来文化内化成本土文化

上海这座城市是东西方文化的汇集地。已有140多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已近100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学院,相辅相成让上海成为西洋乐的重镇。然而,外来文化能在这个大码头上繁荣发展,是一代一代的中国音乐家,一直在努力用它讲好中国故事。90后青年作曲家、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00后青年小提琴家、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林瑞沣,都是其中的一员。

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龚天鹏从未忘记一个使命,就是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7月9日,“诗情画意——龚天鹏2023作品音乐会”将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其中包括了《唐宋组曲》、钢琴协奏曲《夜半钟声》和《国画交响曲》,音乐会以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词与国画为主角,从“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文人浪漫,到《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跨越时间与感官,用世界性的交响语汇讲述中华民族“诗情画意”的文化之美。

对此,龚天鹏告诉记者,自己“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它不仅给我时下的重点创作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用中国的故事谈世界、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信心。”

去年,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林瑞沣参加了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并晋级决赛,引发广泛关注。他告诉记者:“小提琴虽然是西洋乐器,但1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就迅速本土化了,比如我们上音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包括我们的斯特恩比赛也规定了所有参赛选手一定要演奏中国作品。”

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工作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毕业于东华大学的准90后青年演员潘兴源,如今更是义务兼职青浦赵巷镇社区党校党课讲师,他说:“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纷纷扰扰的世界大环境中,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前不久,潘兴源主演的新作品《地下27天》刚刚上映,颇受好评。他说:“这部戏是讲矿井下的救援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一天下来洗澡需要用洗洁精搓的那种,所以第一天拍的时候,整个人都觉得要扛不住了,要赶紧收工,但在拍摄过程中,剧本故事中所描述的那种坚持的精神,真的是感染到了所有人——剧中我饰演的是一位救援队长,前后思想转变很大,什么叫集体主义、什么叫坚持不懈,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潘兴源一样,林瑞沣也将这样的文化自觉,放进了自己的职业准则里。“我在海外参加国际比赛,如果有自选作品,我一定是会选择中国作品。最近,我正在各地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我在每个地方也都会选择性地加入和当地文化相关的中国作品,比如前些时候在青岛,我就拉了《海滨音诗》。”

在新的时代,这些青年艺术家,正在用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