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08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城市蛙人”:都市“血管”守护者

    赵爱新准备下水作业。  青年报记者 崔子润 摄

“城市蛙人”,从事城市地下管网维护作业的市政工程潜水员,在地下狭小空间或有毒污染空间进行作业,承担着维护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重任。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长宁区苏州河畔的一家打捞工程公司,在这里常年驻守着十二名“城市蛙人”,他们不畏酷暑,在持续的高温日下坚持作业,守护上海“水防线”。

青年报记者 崔子润

四个人帮忙才能穿上潜水服

“上海有400多个泵站,有泵站的地方就肯定有‘城市蛙人’。因为泵站内有许多设施设备,随着长时间运行磨损以及污水腐蚀,导致其损坏丧失效用,此时就需要由我们进行潜水检修作业。”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城市蛙人”赵爱新自豪地说,“没有我们,就没有干净的上海!”

记者获悉,“城市蛙人”单次作业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只能单人作业。这份工作对游泳没有特殊要求,如果不会游泳也可以干这一行,它主要是需要潜水生存技能。潜入水底后,通过气管和外部空压机连接,提供氧气。“现在,我们的‘城市蛙人’按照施工性质属于市政潜水。它的作业性质是为市政工程服务,主要在污水和雨水环境中作业。”赵爱新介绍道。

尽管这项职业对身高、体重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对于体质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瘦小的人做这行是不行的。水是有浮力的,我们下水的时候要想增加自身的重力,通常要背一个15-25公斤压铅,辅助潜水员在水下站稳。”赵爱新说道,“10米水深是一个大气压,我曾经下水最深达到18米,在20米深的调蓄池里,扶着钢梯上下。身体内外存在压强差,上下需要较长时间停留进行适应,防止减压病产生。”

赵爱新的一身设备也是别有讲究,光是穿服装差不多就要一个小时,四个人为他“服务”,他说:“夏季把这套服装穿上身,身上就没一寸是干的,都是汗。因为这个衣服重达75公斤,头盔为钢制品,潜水服为胶制品,胶皮都是不透水的、密封性很好,但不透水就意味着不透气。平时,一个辅助工给我穿装备、一个辅助工帮助我整理气管和安全绳,一个辅助工帮我专门看管供气设备,还有一个专人负责指挥协调。”

30年潜遍上海“城市血管”

赵爱新今年50岁了,当年从老家江苏常州来到上海时,正赶上90年代城市发展热潮。回忆第一次下水,他告诉记者:“有点紧张的,下水后都出了一身汗,肯定害怕。因为水下环境你是什么都感觉不到的,都是污水,周围一片漆黑。而且身上的设备有150斤,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后,在此环境中将不再畏惧。”

30年里,赵爱新一直勤勤恳恳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称,每当看到自己把地下损坏管道及泵站设施检修疏通好后,心情就特别舒畅,偶尔碰到没解决的难题时,一晚上都睡不着觉,总是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时,作为老师傅的他,还带出了十几名徒弟,“这个行业毕竟危险性较大,所以有兴趣的有追求的青年才会选择这份职业。我们这行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常年累月地工作,赵爱新的身体也落下了一些职业病,尤其在冬天的时候,水里面的温度非常冷,寒冬腊月里,站在泵站边上的人看到下水的赵爱新都纷纷表示“看着都感觉冷”,但由于工作需求,又不得不下水。“别说在水里泡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后手就失去知觉了,有时候上来后手肿得和馒头一样。”赵爱新说,“除了关节炎,我的听力也受到一定的损伤,在水里产生的压强差会给你的耳膜造成一定的损害。”但随着装备的改进,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

“我们的工作地点分散在全市各个泵站,今天在A泵站,明天可能被调度到B泵站。如果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比如台风大暴雨天气,我们是肯定要24小时待命轮流值班的。”赵爱新说。除此之外,上海很多城市管道抢修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进行,为了避开车流高峰和用水高峰,才能停水检修,所以赵爱新这些年压根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以前他们可能不理解,现在慢慢地理解我了。”他坦言,“如果退休了,我肯定还会怀念这份工作,因为我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竭尽所能为上海的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