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农民的微笑就是我的Nature”

青年教师心中的“三粒种子”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蔡冬青(右二)在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本版均据受访者供图

    现场讲解畜禽粪污快速腐熟技术。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于近日出版发行,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在东华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一直心系土地,他就是环境学院研究员蔡冬清,在这位青年教师心中,一直有“三粒种子”。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第1粒种子

让庄稼吃一顿“饭”管半年

蔡冬清家在农村,从小就深知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小学三年级开始,早晨5点钟他就常常被爸爸叫醒下地给庄稼施肥。有一次,他问爸爸:“为什么需要经常施肥?”爸爸说:“肥料就像庄稼的‘饭’,‘吃’一顿只管一两个月,所以要常常给它‘吃饭’,否则庄稼‘饿’了,收的粮食就少了,咱们就得挨饿了。”

当时他就想,庄稼的生长期多数是半年以内,要是能发明一种肥料让庄稼“吃”一顿管半年,农民就不用这样辛苦劳作了。这粒种子深深埋在他心里,等到蔡冬清读研究生的时候,终于发芽了。

有一次吃完螃蟹,他看到垃圾桶中多了一大堆螃蟹壳,心想如果能利用起来该多好。于是就开始做实验,发现螃蟹壳含有大量壳聚糖,加到化肥中可以控制化肥流失,提高养分利用率和持效期。蔡冬清将这个发现向导师余增亮研究员汇报,导师非常激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蔡冬清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研发出了控失化肥,实现一次施肥不用追肥,俗称“一炮轰”。

“试验遇到挫折时,余老师经常给我鼓劲打气,并常教导我说,做农业科研要处处想着农民,咱们一定要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经过团队三年不懈奋斗,该技术于2007年实现转化,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企业量产,累计推广3亿余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占全国缓释肥市场25%左右,降低化肥用量20%。化肥控失剂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二等奖。现在,这粒种子已经枝繁叶茂,蔡冬清小时候的“让庄稼吃一顿‘饭’管半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第2粒种子

农民不再农药中毒

小时候,每年夏天,村里都经常发生农药中毒的情况。“我就想,如果有一种农药不怕风吹雨淋,庄稼一辈子就打一次药就好了,农民伯伯也不会因喷洒农药而中毒了。”这第二粒种子深深埋在蔡冬清心底,在中科院工作时发了芽。

蔡冬清团队利用螃蟹壳和纳米黏土作为原料,经过大量摸索和试验,研制出一种活性功能纳米材料,发现其可以有效提高农药附着力,减少流失30%以上,将持效期提升1-2倍,不仅能显著降低农药用量和次数,而且环保。

这项技术在2014年实现产业化,产品被巴斯夫等农药企业采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国内推广5000余万亩,可降低农药用量20%以上,节约农药5000吨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效缓解了农药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这项工作为实施农药减施增效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如今,这第二粒种子也已长成大树,蔡冬清小时候的“农民不再农药中毒”的梦想得以实现。

他还记得,在宁夏农垦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试验时,有个农民见到他们非常激动。他对蔡冬清说:“蔡教授,您可来了,那个‘面面’效果可好了,我都舍不得用,每次就捏一小簇混在农药里面,我二十天打一次药,比别人七天打一次药的功效还要好,太谢谢你们了!”这个“面面”就是农药控失剂。

“每次我看到农民幸福的微笑,我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他们让我觉得我选择这条路虽然艰辛但走对了,农民的微笑就是我的Nature。”蔡冬清说。

第3粒种子

牛粪变肥料的“魔法药剂”

小时候,蔡冬清家养了一头牛,每隔一周左右他就要帮着爸爸把牛粪铲到院子外面堆起来,每隔半个月左右翻抛一次,如果遇到雨天,还要盖上塑料皮,经过大概半年才能把这些牛粪变成肥料还田。每次铲粪、翻粪他都极不情愿,因为又臭又累。爸爸却告诉他,牛粪要靠细菌发酵才能变成肥料,这个过程就是漫长的。

“我就想,如果有一种‘魔法药剂’加到牛粪中,一个小时就变成肥料了,那该多好啊。”这成为了他心中的第三粒种子。

2020年,在学校和学院的关怀下,团队风雨兼程、齐心协力,经过数千次失败和数十个不眠之夜,终于研发出“魔法药剂”——一小时纳米快速腐熟剂。只要添加到畜禽粪污中,通过独特的分子剪切效应,可快速将畜禽粪污中有机大分子转化为黄腐酸、氨基酸等小分子,1分钟除臭,10分钟温度升至80-90摄氏度,1小时完成腐熟,从而制备高活性有机肥。团队还研发出快速腐熟反应器,构建了“智能装备+快速腐熟”绿色新工艺,节约生产用工70%。该技术已获4项发明专利,已建成10万吨级有机肥生产线。

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养殖场,要天天和畜禽粪污打交道,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也许这就是我的使命。”蔡冬清说,有一次,他和同事一同到潍坊市一家养鸡场调研,看到鸡粪立马用手去抓,兴奋地说:“这个鸡粪含水量大概70%,正适合!”

小时候的种子都已开花,但在这片土地上还会有更多希望的种子。蔡冬清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人员,一名大学教师,希望能继续为解决国家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贡献一份力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