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公布数据引发网友点赞

一年去1424次图书馆 167次学到凌晨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白驹过隙,荏苒之间,2021年已近尾声,图书馆又陪伴大家走过一年。这是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公布的一组数据——

过去一年,医科馆打卡王孔同学,来了1424次;爱学习的潘同学,在馆天数301日;医科馆“早鸟”李同学,168次开馆就来;医科馆“夜猫”王同学,225次学到闭馆……网友们感慨:“泪目了!原来,比我聪明的人真的比我还努力。”

昨日,本报记者找到其中的四位学生,和他们聊一聊学霸数据背后的故事。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打卡王”:一年打卡1424次

疲惫?咬牙挺过去,稳稳进步

一年1424次打卡医科馆,换句话说,平均每天打卡3.9次啊!是谁?又是怎么做到的?

“怡德你好,医科馆4周年颁奖活动,你是过去一年里来馆次数最多的同学,留出时间来参加吧。”“请问老师,我是最多之一,还是最多呀?”“最多!”“我确实每天都会去。”……

循着图书馆的大数据,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孔怡德同学找到了!

在孔怡德看来,去图书馆,对复旦大学的学生而言是一件最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自己经常会撞见很多脸熟的面孔,印象里,大家的出勤率和自己是一样一样的。

只不过,去年暑假起,自己忙于推免,又在医院实习,没有回家的两个月,医科馆更是成了她的第二个家。“那段时间,从早上8点待到晚上12点,只在吃饭时临时离开。图书馆座位采取预约制,而进出图书馆也都要刷卡,这大概也都增加了我的打卡频次。”

图书馆里不少空间,都配备电源、USB插座及台灯,还配有挡板,私密性较好,沉浸式氛围,无不提醒孔怡德珍惜图书馆时光。这些被交付、被投入的时光,总在点滴间积蓄能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成长的回报。如今,喜讯传来,孔怡德已正式推免至华山医院感染科,师从德高望重的张继明老师。

“其实,我刚入大学的那会儿,绩点并不高,我就问我的表姐该怎么办。”孔怡德的表姐大她4岁,一直是她成长中的榜样,表姐给出的秘方就是:去图书馆奋斗吧。

在努力过程中,肯定会有疲惫有困难,但那才是充满成长和挑战的爬升之路,咬牙挺过去,就会知道,自己已经在稳步地进步。这是孔怡德的人生信条,她也愿与所有奋斗中的学子共勉。

“猫头鹰”:167次学到凌晨

骄傲!践行白袍使命,不负所期

在医科馆的地下一层,那里更有图书馆的贴心服务——24小时自习室。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郭然同学在过去一年间有167次学到凌晨,伴着星月,他在0-6点间才刷卡离开图书馆。

“这个数据我也没有想到,所以,一方面是有点惊讶,另外一方面也算是有点点骄傲吧,从另一个层面来证明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勤勉和好学。”郭然的专业是临床医学8年制,现在已经是第7年了,选的科室是胸外科,白天基本是在肿瘤医院跟门诊和学习,因此,通常来说,是回到学校后才会去图书馆。

“有时候是下午5点多回来了,晚饭后就去图书馆,到九十点回来;如果回来晚了,再去图书馆,差不多就要到凌晨一两点,再回宿舍睡觉。其实,凌晨12点左右,大厅里总还有三四成人正在学习!”郭然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特殊,只是自己现在快毕业了,论文、汇报是到了最需要发力都时候,比较晚一点离馆也属正常。

“为了做出一些成绩,努力是必须的。也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自习室和环境。”郭然说,学医这条路的确是挺艰辛的,但是,终究是对未来怀揣理想,“希望以后能在临床上好好工作,践行这身白袍的使命,不负所期。”

“早鸟”:168次开馆就来

痛苦?让走过的每步路都算数

医科馆“早鸟”称号花落2020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年级博士生李海燕。在过去一年里,她168次在医科馆早8点开馆时就准时踏入图书馆,是不折不扣的“早鸟”。

《恋爱的犀牛》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对李海燕而言,早晨则是她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候。

“这主要是和每个人的作息相关。”李海燕说,早起对她来说,从来不是痛苦,而是融入生物钟的一种习惯。她从小就是7点起床,洗漱、吃早饭,即使是周末,7点起床,也几乎“分毫不差”。因此,不到8点就来到图书馆门前,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和习惯。“早上的图书馆非常安静,心也跟着平静,头脑清晰,特别高效。”

李海燕很少熬夜,总是习惯于提前把事情规划好,“不喜欢赶DDL”是她的日常。“规律的养成,让我有持续的精力去专注做一些事情,当大部分工作在白天可以集中精力做完时,晚上就自然不用熬夜了。”

“我还是有些意外,感觉经常能看见面熟的同学们在馆内打上照面呢!”李海燕心中,图书感就像家一般的温馨,想安静一下自己内心的时候,总有这样一扇大门始终敞开。

“我很享受这种状态,希望未来,我依然保持这样的作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让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李海燕说道。

“最长情”:预约同一个座位159次

好累?这才是幸福的学业时光

4年前新开馆时,医科馆布设了很多智慧设备,致使此次榜单首次揭晓了“最长情”的学生。她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0级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硕士张怡然,一年来馆预约同一个座位长达159次。

这是怎样一个“梦中情座”的魅力使然?张怡然说,她初来复旦医学院后大约用了1个月时间去“探索”。“我喜欢固定的座位,喜欢在稳定熟悉的环境里看书、学习、查阅文献。特别是到期末的时候,周围的人好像也都固定下来,彼此间虽不曾相识未曾说话,却像是熟知的旧友心照不宣知道对方的自习规律,互相鼓励。每每倦了,抬头看到相熟的奋战的身影,总会不自主觉得十分心安!”

在5楼大自习室,教辅书、参考书方便参阅,座位面向所有座位,又靠墙,还能看到窗外风景,视野好,各种插座排线十分方便,久而久之,这就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就像乘飞机提前选座一样,张怡然每次要去图书馆,打开应用程序,第一选择就是预约它!

“这次的榜单我也看到了,打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还有伴着晨光和星月最有规律的作息,有网友说‘好累’,但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很幸福的学业时光,周围的人都那么努力刻苦,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唯有继续加油!”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