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上海听浪潮的声音

共青团激发港澳青年在沪潜力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陈嘉音

    国旗下成长——沪港澳青少年升国旗主题活动。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作为“养分”最充沛的地区之一,上海成为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如今,不少怀揣梦想的港澳青年选择投身于这片热土之中,享受着融合带来的机遇,也为上海的发展挥洒着热情和力量。

随着港澳青年在沪发展的环境不断升温,来自上海共青团的多元支持,则进一步激活了这一池春水。一方面,团市委助力港澳青年在沪发展,乘风破浪,另一方面,团市委凝聚港澳青年,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牢牢牵住了港澳青年的“根”。

11月29日,由团市委主办的“2021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正式启幕,届时将以“十四五”期间沪港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为主题,共商三地融合发展,展现青年担当,服务中央港澳工作大局。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陈嘉音

“希望赶上新浪潮”成为港澳青年心声

“如果没有团市委牵线,我不可能零距离深入这些新经济企业进行探访。”今年9月,近40名港澳台青年来到美团,带着好奇共同揭开这家企业的神秘面纱。

这是团市委度身定制的“在沪港澳青年及大学生走访在线新经济企业”品牌项目。来自香港的复旦大学心理系大三学生、沪港青年会会员冯福弘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

“这些年,在线新经济是热点,虽说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但不排除毕业后可能会参与到这个浪潮中。”冯福弘显得跃跃欲试。

像冯福弘一样,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上海看到了时代的新浪潮。

来自澳门的王雅雯是上海恩斯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她抱着“取经”的心态,参观了小红书、美团等新经济企业。美团人“我不会,但我可以学”的企业文化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小红书在线运营和发展方式对我启发颇深,感觉我在企业创新和线上平台创业的认知领域又更进了一步。”

然而,逐浪而行本就不易,对于在沪求学创业的港澳青年而言,还要面对融入上海、同期竞争等方面的挑战,创业更是难上加难。王雅雯分析,在创业初期,环境迥异、政策陌生、资源困乏……种种问题都会成为港澳青年的“拦路虎”。

“这个时候希望有人能‘搭把手’,”她说道,“而团市委对港澳青年开展的种种活动,等于是把教材搬到了我们的身边。”

凝聚港澳青年,上海共青团这些年从未缺席。事实上,多年来,团市委通过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香港大学生暑期在沪实习项目、澳门“千人计划”青年培训培养行动等品牌项目,与港澳青少年增进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除了走进企业,团市委还鼓励在沪港澳大学生走出校园。今年,团市委与市文旅局合作开展“在沪港澳大学生暑期文化实践活动”,面向在沪港澳大学生提供优质文旅实习岗位,先后组织学生们参观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临港新片区、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引导学生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实习生活,不断丰富港澳生的实习体验。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团市委累计帮助千余名港澳大学生在沪实习。来自澳门的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大四学生邝昭然正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他到国家对外贸易基地实习了一个月。这是他来沪求学后第一次参加实习,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我参与了策展相关事宜,协助同事制作文化影片的剪辑。公司老师们对我很友好,短短两三天我就融入了团队,很感谢团市委牵线。”邝昭然说道。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数字经济”,抑或在线新经济都是青年学子、创客关注的热点。“走出校园”和“走进企业”的举措让不少在沪港澳青年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双循环”新发展的第一手信息。“希望可以赶上新浪潮”成为不少参与者的心声。

共青团“牵住”港澳青年的“根”

如果说,“走出校园”和“走进企业”让在沪港澳青年能感受到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的话,那么让沪港澳青少年能亲身参与升国旗的仪式,上一堂“开学第一课”,则可以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国旗下成长”是团市委近年来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受到申城青少年的欢迎。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借此契机,团市委与市政府港澳办联合举办“国旗下成长——沪港澳青少年升国旗主题活动”,“在沪港澳生开学第一课”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沪港银行历史展览馆,聆听抗美援朝老战士讲故事……足迹遍及之地,一颗颗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沪港澳生的心里种下。

将时间推移到今年5月,近百名来自上海、香港、澳门的青少年参加了在杨浦区国歌纪念广场举行的“国旗下成长——沪港澳青少年升国旗主题活动”。其中也包括来自香港的复旦学子陈子扬,时隔半年,曾在活动中担任护旗手之一的他心情仍难以平静。“在香港念中学的时候,学校每周都会有升旗仪式。但那次是我生平第一次当护旗手,除了紧张,更多的还是自豪,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升旗手李文钊来自澳门,为了练好“甩旗”的动作,他提前做了不少练习。“虽然升旗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甩旗的动作要做得好,必须要讲究力量和效率。”为了这郑重的瞬间,他私下付出了诸多努力。当国旗冉冉升起,李文钊目光凝视鲜艳的红旗,唱起了国歌,内心充满了感激,“国之兴盛,我辈之福”。

还记得在各大校园流行的开学第一课吗? 今年9月,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沪港青年会的组织下,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上海高校的约40名港澳大学生参与了“追忆烽火岁月 珍惜美好生活——在沪港澳大学生开学第一课”活动,接受了一场特别的爱国主义教育。

“真的是涨知识了。我在这里了解到了许多沪港金融合作的历史。”在复旦中文系学生黎展洪看来,沪港两地大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而他自己则非常愿意做促进沪港青年大学生交流的桥梁。

打造共商三地融合发展的平台

在今年6月和8月先后举办的沪澳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和沪港合作会议第五次会议上,均提到了沪澳、沪港的合作。其中,沪港双方达成共识的13个合作范畴中特别提及了青年发展。

如何凝聚沪港澳青年智慧,践行青年责任? 如何让青年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合作? 这些事,团市委不光实实在在地去践行了,还希望广纳群言,对凝聚沪港澳青年的方法做更多的探索。

创办于1999年的“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正是在这样的初衷下应运而生。

20多年来,一年一次的论坛吸引了三地各界青年代表、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著名专家学者献计献策,论坛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特别是2018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任市长应勇,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等领导在香港出席该论坛,共同见证发布“家国事业”沪港澳青年合作交流计划,让论坛的含金量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由于疫情,去年和今年的“2021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主要在线上开展。但这并不妨碍沪港澳青年在行动。长期关注该论坛的申城一名青年研究专家评价说,“这与其说是一场论坛,更像是一场青年头脑大风暴,三地青年大实践。”

在论坛上,共青团将继续联系服务港澳台青年团体,发挥促进沪港澳青少年交流的枢纽作用;做好在沪港澳台青年的交流交往品牌活动;聚焦重点群体,发挥组织优势,着力培养港澳台青年骨干人才。

今年,三地大咖又将为青年发展带来什么金点子? 让我们拭目以待。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