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85后小伙拥有国家级“书画修复技艺”

白大褂执刀 让文物重生

青年报见习记者 刘秦春

    85后小伙秦威威(左一)已是文物修复的“老师傅”。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文物修复师是一个十分治愈的职业,治愈文物,治愈文化,也治愈人。文物修复师们是怎样修炼他们的“文物复活术”的?近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师、上海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秦威威荣获国家级书画文物修复二等奖,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名在奉贤修文物的85后小伙。

青年报见习记者 刘秦春

修复书画文物就像给人看病

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上月在山东省曲阜举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师、上海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秦威威,从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15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书画文物修复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的好成绩。

此次获奖让秦威威颇感意外,因为他单纯抱着相互学习和切磋技艺的想法参赛,再加上此次比赛参与选手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好手云集,他未料到自己能够获奖,内心十分欣喜,同时也心存感激。

据了解,每个比赛项目均设置了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其实两个项目对于我来说都挺难的”,秦威威直言,理论部分考察一名修复师多年来的相关知识储备,唯有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没有任何捷径可言,而实操部分,他的修复手法和耐心细致成为了他的致胜法宝。

穿着白大褂的秦威威手握工具刀,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修复着面前的书画文物,只见他手法娴熟、眼神专注,竟让旁观者有种他化身医生正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的恍惚感。“其实我们文物修复师就像医生一样,我们给文物看‘病’治伤,‘抢救文物’”,秦威威指了指他手里的工具刀,说那就是他身为一名文物修复师的“手术刀”。

16年潜心钻研从学徒变师父

医生会碰到各种疑难杂症,作为修复师的秦威威也并非无所不能,他也曾碰到过没有十足把握能修复的书画作品。他说那是他文物修复生涯中长鸣的“警钟”,从那以后,他告诫自己做事一定要细致再细致,令人心痛的事情不能再发生第二次,这也促使他成为了一名“严师”。

85后秦威威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长达16年之久,他也是从学徒做起,直到如今成为“师父”。由于从小就喜欢读书画画,对书画情有独钟,他就干脆把热爱发挥到极致,入了行开始拜师学艺,踏上了自己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之旅,成为了一名“文物医生”,找到了这份自己热爱到“不想退休的职业”。

“要学好传统修复技艺,意志力一定要强,因为都要从学徒做起,‘冷板凳’一坐就是七八年,有时候甚至长达十年”,秦威威回忆起他的老师学艺经历,光是学搅拌糨糊就学了六年,就这一项工作反反复复地做,若是没有一份热爱做支撑,很难想象如何一路坚持下来。

发扬工匠精神技艺薪火相传

“书画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能之一,是保护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手段,很多专业修复记忆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只能靠着师父教徒弟,代代相传,那么我们该怎样保证传统修复记忆的传承?

“首先要打牢书画装裱的基本功,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基本功不到位,会影响后期的文物修复技艺”,此外,秦威威认为老师傅、老工匠们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也一定要得到传承,再者就是要培养专业人才,因为薪火相传离不开人,传承始终要有人来做才行。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大三学生李萧洛是秦威威的学生,由于父亲在博物馆工作,从小耳濡目染之下萌生了对历史文物的浓厚兴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直观表达”,高考后他选择了冷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

“我觉得一件件破损的历史文物在修复师的努力下变得完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李萧洛明确告诉记者他毕业后会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工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