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守护志愿军战士生命 他也是“最可爱的人”

一封证明信笺打开江绍基院士的抗美援朝故事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三排左五),曾在1952年加入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档案室,一批尘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贵档案资料“重见天日”。其中,一封来自“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的证明信笺与信中寥寥数语,清晰记录了1952年6月到8月间,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在朝鲜战场上守护“最可爱的人”的那段光荣岁月。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医护人员也要接受军事训练

1952年,时年33岁的江绍基接到通知,报名参加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出发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当年2月,江绍基随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抵达吉林长春参加了严格的军医技能培训。为了面对更多复杂的战况和残酷的战争,保护医疗队员自己在战场救护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当时的军医培训内容非常多且严格,涵盖了战地救护、包扎止血、消毒灭菌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实际情况,加强了烧伤冻伤的处理以及各种火器伤、贯穿伤的处理等。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突然破坏,医护人员还接受了包括细菌战、化学战、核战争的防护和急救内容的紧急培训。这些在上海医院鲜少接触到的医疗项目,让当时还是年轻医师的江绍基受益匪浅。

除了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医护人员还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能训练。一心报国的江绍基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训练,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竭尽所能守护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江绍基奔赴战场后,妻子钱葆真承担了家中大小事务,14岁的哥哥帮助照顾弟弟妹妹们,全家人盼着江绍基早日归来。

发挥专业知识技能

积极参加救治、防疫等工作

就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等回了父亲。但是,打开口的那一刻,江尧湖几乎认不出自己的父亲了。门口站着一个人,一身军装。晒得黢黑,满脸络腮胡子。这一幕,当时江尧湖至今记得,他有点被吓着,逃到了一边。其实,眼前的这位极其消瘦的“军人”,正是刚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父亲。

母亲后来告诉孩子们,1952年6月,江绍基进入朝鲜正式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当时每一场战斗都有伤员从前线阵地上被送到医疗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江绍基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换药、包扎、清创、缝合,甚至还帮助护士给重伤员喂饭、擦身……他虽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但是因为救治伤员需要,这些外科的基本救治技能他也娴熟地掌握应用。

江绍基在朝鲜战场第一线工作一直到8月,这三个月虽然并不是冰天雪地的季节,但正因为气候暖和,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在朝鲜战场,江绍基发挥自己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清洁水源、消毒防疫等工作,在当时非常恶劣的战地条件下,千方百计保障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健康。江绍基在朝鲜工作了三个月,积极救治受伤军民,与志愿军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尘封资料“重见天日”

院士曾在朝鲜留下青春印记

受父亲的影响,江尧湖和其他三个哥哥姐姐先后成为了医生;而更多的年轻人,受这位医学前辈的影响,成为了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从朝鲜战场回沪后,江绍基与仁济医院的各位同事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1956年起,江绍基作为血防指导专家每周都工作在郊区血防第一线。他先后提出了多项重要的血吸虫病治疗方案和研究成果,为上海血防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江绍基在血吸虫病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任首任所长和学科带头人。该研究所为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国内消化内科主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因为在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江绍基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但是可能鲜少有人知道,这位院士在年轻时,也曾有过如此赤诚和热血的一段光辉岁月,将青春、知识和才干毫无保留奉献给了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转眼间,抗美援朝的历史已流逝70年。当年许多参与过这场战役的医护人员,如今已不在人世。但他们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这份救死扶伤的责任使命,将仍被大家牢牢铭记,并且不断传承弘扬。《长津湖》热映后,在仁济医院档案室,一批尘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贵档案资料也“重见天日”,很多青年医务人员怀着敬佩之情,去重温了这段历史。他们中,很多冲在了抗疫的第一线,有的曾出发驰援武汉,有的支援市公卫,有的还在坚守发热门诊……

90后仁济医院消化科周澄蓓就是这样一位医生。新冠疫情暴发后,她坚守临床一线,为患者们保驾护航。再次回顾这段珍贵的历史,在她看来,医学前辈的这份精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伴随于每一次诊疗,环绕每一台手术,洋溢于每一次带教中,沉浸在每一项临床研究中。但是,它也不会触手可及,它需要每一位医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有所作为。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也是文化的积淀,唯有如此,才能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仁济人。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