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0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华东师大师生改良横沙岛土壤孕育出“幸福生态米”

00后收获今秋第一把“国庆稻”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通讯员 徐心成 云霄

    华东师大学生在校庆稻田画旁收割秋稻。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通讯员 徐心成 云霄 

本报讯 在横沙岛上,“海岛艺术田园”景区的水稻画和五彩花海一直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国庆来临之际,华东师大土壤改良示范现场发挥横沙“稻田画”特色品牌优势,通过播撒不同品种的稻种来“作画”,特别为70周年校庆设计了图案为“小花狮”的稻田画。如今,从高空俯瞰这个大场景,美不胜收。00后们还在现场收割了秋天第一把“国庆稻”,久久沉浸于丰收的喜悦。

稻田里长出了一只“小花狮”

这只“小花狮”由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水稻“绘制”而成,画面中的“小花狮”图案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领衔科学家邓泓回忆起设计校庆稻田画的过程说,“想要种出‘彩色稻田画’,从水稻播种开始就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空间和图案设计,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更是离不开精准高效的田间管理。”她希望能以稻田画为契机,用科研成果展现创意农业之美,因此特别植入了“小花狮”这个华东师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美丽风貌,也为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献礼。

改良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满目金黄,稻浪飘香,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稻秆。“小花狮”的形象背后,还有一段奋进科研的故事。连续三年,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崇明横沙岛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态米”稻熟粒满。“幸福生态米”是华东师大在促淤圈围区开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去年的改良田晚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田增产最高达到128%。

自2019年起,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邓泓副教授领衔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通过实施改良方案,提升试验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

2020年,研究团队在横沙新生地成功改良土壤35亩,改良试验田的水稻亩产平均超过800斤,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于未改良的对照田,提高了16%—128%。

在今年开展的新一期的土壤改良试验中,学校结合农耕文化同步开展党建和劳育等活动,让试验田为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提供“第一现场”。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