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80后“上海工匠”给架空线做减法

他们见证了百年无轨电车“求变”之路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线网维护人员在作业。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早上10点多,位于广东路的德兴馆外卖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这里有上海人喜欢的熏鱼、四喜烤麸、鲜肉月饼。有不少资深食客还是特意乘14路无轨电车过来的,隔着几个门洞,14路终点站就在旁边。

“这是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到现在已经有107年10个月的历史了。”昨天,青年报记者随80后“上海工匠”、上海无轨电车线网运行维护组长孙军,直击架空线保养,探访百年无轨电车之“求变”。

未来上海无轨电车将减半

孙军所在的现代交通公司负责无轨电车供电保障。保养工作一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白天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晚上进行各类线网施工。全上海现在一共有300多公里无轨电车线网,由100多名线网工“保驾护航”。

出生于1984年的孙军,年纪轻轻就已经入选“上海工匠”,他的匠心是:提升国内无轨电车接触网的技术水平。

不久的将来,上海的传统无轨电车或将减半,只保留14、15、19、20、23和24路,还有一条年轻的71路中运量。

眼下,这保留下来的7条无轨电车线路也在积极“求变”。

像15路肇嘉浜路的天钥桥路-宛平路路段就在进行线网优化改造,通过引进全新的架设理念,并结合新研发电车综合杆及线网配件,减少40%的路口电杆和50%的布线,进一步提升上海无轨电车的运营品质。

“现在,我们对于架空线的要求就是简洁,美观,减少立杆。”孙军介绍说,借鉴地铁和欧美先进线网技术,提升上海无轨电车线网的架设理念,近些年研发的最新技术包括:新型线夹式绝缘分段器、新型线夹式线网交叉器、弯道双支撑悬吊、斜拉式弹性悬吊等。

研发新技术为电车护航

说起来,孙军的成长经历也颇为励志: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开始干起,用3年多时间从维修工当到班组长,又用业余时间进修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并且成长为“上海工匠”。

孙军利用在轨道接触网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电车现有的线网配件,研发了一款全新的连接线夹,经过几次调试,最终研制出了全新的新型绝缘分段,目前71路中运量及市区线网40多处分段都已更新为新型绝缘分段,运营至今未发生一起故障,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2018年,孙军在“新型绝缘分段”的基础上开始对传统的交叉器进行技术革新,交叉器不同于分段,它安装工艺复杂,配件种类繁多,设计难度高。

2020年,孙军又相继研发出全新的“弯道双支撑悬吊总成”“斜拉式弹性悬吊总成”线网配件,新配件的上线完全消除了触线磨损的现象,并且使原来弯道触线的使用寿命从3年左右延长至10年以上,单个弯道节约成本近6万元,一年可以节省接触线大修成本近30万元。

目前上海所有的弯道均采用弯道双支撑架设方式。此外,交叉器、弯道双支撑、斜拉式弹性悬吊等技术也都在申请专利当中。

靠近广东路德兴馆的路口,有一根与14路“同龄”的“古董”集电杆,是孙军和他的师傅——市劳模周庆彪一同“修旧如旧”的成果。

只见这根钢杆采用套杆的方式竖立,“身高”约9米,由于立于弯道处,需要“吃力”,杆身粗壮。此根复古钢电杆采用了全新的喷塑技术,历经风吹雨淋依旧傲然挺立。

劳模带工匠,是一种传承。这根集电杆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正如无轨电车仍将继续活跃在上海交通的历史舞台。

 

 

青年报